+

网媒关注>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网媒关注 > 正文

【省社科联第二届网评大赛④】以社科力量点亮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

时间:2025-02-28 浏览量: 作者:陈超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马克思的论断跨越时空,为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湖北省社科联第二届网络评论大赛以“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为主题,既是对时代命题的回应,也是对湖北实践的深度参与。在荆楚大地上,社科工作者正以理论创新与案例实践的双重突破,为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注入强劲的思想动能。

扎根现实,从“书斋学问”到“烟火叙事”的转换。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在于回答时代之问。湖北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区域,正通过城乡融合、产业升级、文化传承等实践书写现代化新篇章。譬如,谷城县依托稻虾产业打造“稻虾小镇”,以2300亩茶园为载体构建茶文化体验馆,将农业产业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不仅激活了乡村经济,更通过“采茶制茶、茶艺体验”等场景化叙事,让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理论具象化。在城乡融合领域,郧西县通过“以房安人、以产聚人”政策,吸引进城农民和返乡人员落户,推动就地城镇化。依托老北街绿色低碳文化街区,将传统织布技艺与现代消费场景结合,带动500余人就业,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活化”的双赢。这些案例表明,社科研究只有扎根田野,才能将“数据模型”转化为“发展动能”。

创新表达,从“艰深晦涩”到“网言网语”的递进。互联网时代,传播的胜负手在于“话语转换”。湖北省博物馆的实践堪称典范,通过数字化技术修复古籍,打造“中国简帛文献综合数字平台”,将沉睡千年的简牍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资源;同时推出国内首部博物馆戏剧《因为青铜》,以沉浸式光影技术重现青铜文明,让游客在“古今对话”中感受荆楚文化的当代生命力。在文旅融合领域,黄梅东山问梅村将传统黄梅戏与数字科技结合,推出《戏梦东山》光影水幕剧,通过虚实交织的舞台设计,让非遗文化“年轻化”。据统计,该剧春节期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证明了“科技+文化”的表达创新能有效突破圈层壁垒。这些实践启示我们,理论传播需借力技术,将“学术语言”转化为“网感表达”。

价值引领,从“舆论跟跑”到“思想领跑”的超越。在信息碎片化的网络空间,社科工作者需以理论深度廓清迷雾。针对城乡融合中的“人口双向流动”难题,湖北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县域资源配置优化,通过“教联体”“医共体”等制度创新,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全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湖北方案”。在文化领域,湖北省提出“荆楚文脉赓续工程”,通过修复古籍、活化文物,将大别山精神、抗疫精神等融入公共教育。譬如,湖北省博物馆通过戏剧化演绎青铜文明,让文物成为传递价值观的“活教材”。这种“以文化人”的实践,彰显了社科理论凝聚共识的现实战斗力。

“立时代潮头”需要扎根大地的实践智慧,“发思想先声”呼唤与时俱进的表达勇气。从谷城的“田园连环画”到武汉的“数字简牍”,从郧西的产城融合到黄梅的非遗活化,湖北社科工作者正以创新案例诠释理论生命力。期待更多学者以网评大赛为起点,用“烟火气”滋养理论,以“科技力”激活思想,让社科智慧在荆楚大地上绽放时代光芒。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超(汉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