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5年,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震惊世界;2021年,战国简牍类文物“中华第一长文觚”在云梦郑家湖墓地被发现。觚上以秦隶字体书写约700字,字迹清晰可见,记载了谋士游说秦王知足停战的故事,是迄今我国考古出土年代最早、篇幅最长的战国简牍,被誉为“中华第一长文觚”。
我国出土文物众多,重大考古发现时有所闻。2024年1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要继续加强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文物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迹。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新时代新征程,文物保护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关乎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质量。
保护文物关键是保持文物原有的形态和结构。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在文物保护工作中最核心的原则。文物一改样子,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文物本体,自然也就没有了相应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只有保持文物的原貌,才能借助文物更完整地认识和领会历史的全貌,这是保护文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年简牍重见天日,从它和这个世界接触的第一秒开始,文保工作者就在与时间赛跑。出土后的简牍,紧接着就被送到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进行修复和保护。背后的故事,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将厚重的历史画卷一一展开。
献身考古“冷门绝学”,功德无量,善莫大焉。文物的发掘和研究,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逻辑基础。把考古工作干出彩,靠科学技术、靠技能提升,更靠满腔情怀。37年来,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不断攻克技术难题,创新保护方法,独创简牍脱色、脱水工艺,共修复简牍10多万枚,已经为国内27个省市、120多家文博单位提供文物保护技术支撑,完成全国80%以上的饱水简牍修护。他们在纷繁的线索中找寻突破口,于字里行间一次次接近真相,日复一日地研究和探寻,让那些穿越时空的见与闻,从历史远处走入公众视野,走进现实生活,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一座座古都、一处处遗址、一件件文物、一册册典籍,都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研究讲述中国历史的宝贵资源。把各种文物保护好、研究透,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时代价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展现新魅力,让人们在历史之旅、文化之旅、精神之旅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历史主动性,是文物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全林(汉江师范学院“红笔”网评团队)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