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媒关注>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网媒关注 > 正文

东湖评论:践行“三全育人”理念,让更多高校后勤骨干脱颖而出

时间:2025-04-28 浏览量: 作者:陈超

近日,武汉工程大学留学生公寓管理员陈秋梅收到该校国际学院3名留学生送来的锦旗,上面写着地道的“中国式”赞美,“用心呵护,关爱备至,温暖如家,最美妈妈。”进进出出的留学生都习惯性喊一下坐在门口的陈秋梅——她是这栋住有300多名留学生共同的“中国妈妈”。

“中国妈妈”称呼的背后,不仅是一位普通宿管员对异国学子的无私关怀,更是我国高校践行“三全育人”理念的生动缩影。从普通的公寓管理员到留学生心中的“中国妈妈”,陈秋梅用九年如一日的温暖行动,诠释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的深刻内涵。她的故事,为新时代高校后勤育人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全员育人”,打破身份界限,让后勤服务成为育人的重要阵地。众所周知,“三全育人”强调“全员参与”,即高校所有岗位都应承担育人的职责。陈秋梅的实践恰恰证明,育人并非专属于教师群体。这位仅有初中学历的宿管员,通过送骨折学生就医、指导留学生做减脂餐、带学生买羽绒服等琐碎日常,将育人理念深深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细节中。她甚至学会用翻译软件和肢体语言跨越语言障碍,在值班室门口打造出“热闹的码头”,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民间使者。这些看似平凡的服务,实则是情感教育、生活教育和文化教育的综合载体。陈秋梅现象的价值在于,她突破了传统角色定位——当宿管员主动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生活习惯、传播中国文化时,后勤岗位便升华为“第二课堂”。这种岗位升华印证了“三全育人”的核心要义,教育没有旁观者,每个岗位都能成为育人阵地。

“全过程育人”,以持续关怀引导构建学生成长全过程。陈秋梅的育人实践贯穿留学生涯全过程,从新生入学时的生活指导、学业压力下的心理疏导,突发伤病时的全程陪护,她的关怀始终没有断线。留学生卢阿明因踢球导致骨折休养期间,她不仅提供冰袋冷敷、热干面早餐,更以“中国式妈妈”的暖心关怀鼓励他早日康复。制药工程专业学生那思明在她的营养餐指导下成功减重40斤,这既是健康管理,更是毅力培养。这种持续性、浸润式的关怀,形成了独特的“宿管育人链”,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间边界。正如陈秋梅值班室365天24小时开放的承诺,育人不应局限于课堂时间或学期周期。这种全天候的守护,正是全过程育人的最佳注解。

“全方位育人”,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实现后勤育人价值引领。陈秋梅的育人智慧体现在将生活场景转化为教育现场。她带留学生包饺子过春节,在民俗体验中传递“家文化”;指导留学生做黄瓜番茄鸡蛋汤,通过饮食教育推广健康理念。这些实践表明,育人不必拘泥于理论说教,完全可以在生活实践中实现价值塑造。值得一提的是面对来自30多个国家的学生,她以“无论肤色国籍,都是我的孩子”的平等视角,构建起多元文化融合的“宿舍共同体”,既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也为留学生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感性认知。当埃塞俄比亚学生收到早餐、摩洛哥学生学会包饺子时,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个人温暖,更是中华文化“仁者爱人”的精神内核。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全面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武汉工程大学陈秋梅的事迹为此提供了鲜活注脚,期待更多高校能深挖后勤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潜力,让更多的“后勤人员也是不上讲台的老师”成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温暖底色。当高校积极践行“三全育人”,学生公寓管理员、食堂厨师、物业保洁员等后勤人员都可能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力量;当每个岗位都闪耀育人光芒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超(汉江师范学院“红笔”网络素养教育研究中心)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