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的广袤行政区划版图上,“宜都”这个名字宛如一颗隐匿于星辰间的微光,并不容易一眼锁定。它就像生活中那些无数次与我们擦肩而过的地名,常常隐匿在快递单上那略显模糊的中转站信息里,或是躲在新闻简讯的某个不起眼角落,泛着如同被岁月尘封书页般的陌生感,从未真正踏入过我的生活。
直到2022年秋天,一则中组部、农业农村部联合举办的村任职选调生能力建设专题培训班通知,才让我第一次认真审视“宜都”这个地方。原以为能踏上宜都交流的行程,却因疫情转为线上授课。当我对着电脑屏幕调试设备时,却怎么也没想到,这场云端学习竟会成为我与宜都结缘的起点。
培训课堂上,老师展示的PPT中,金灿灿的柑橘在镜头下泛着油亮的光泽,果农们笑容里的满足溢满屏幕。此前虽知道宜都的蜜柑闻名全国,却不料随着PPT翻页,清江鲟鱼养殖基地银鳞闪烁、高山茶园绿意层叠、现代化蔬菜大棚生机盎然的画面依次呈现。这座城市不仅构建起年产量超百万吨、带动3万农户增收的柑橘全产业链,更创造了鲟鱼鱼子酱远销海外的产业奇迹,培育出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宜红茶叶,打造出四季稳产的绿色蔬菜供应基地。这些令人赞叹的农业发展成果,犹如被岁月尘封的珍宝,若不是此次培训学习,难以想象宜都的农业产业体系如此完备、业态如此多元。隔着电子屏幕,宜都像是被掀开一角的宝藏,隐隐透出独特的光芒。
此后,因网评写作的机缘,我对宜都的了解更深一层。在荆楚网编辑老师的介绍下,我有幸在汉江师范学院结识了来自宜都的优秀网评作者张谨。他是“红笔红 汉水清 郧阳美”网络作品征集活动一等奖得主,才华横溢。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仅被他出色的写作能力所折服,更从他身上感受到了宜都人特有的热情与真诚。他向我兴致勃勃地讲述,他对一个网评热点是如何去细致甄别、辩证思考、提出观点;对网评写作的坚持是如何三年成百篇,后来逐渐成为宜都“两江潮”网评团队的负责人。那些故事生动鲜活,让我对宜都的了解不再局限于产业发展,而是延伸到人文精神层面。我认识到,宜都之所以能在各方面取得优异成绩,正是因为有无数像张谨这般满怀热忱、脚踏实地的宜都人,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发展家乡”的梦想。与张谨相识后,我对宜都的憧憬愈发强烈,实地探访宜都的念头,在心底扎下了根。
如今,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动,面对更高标准、更严要求的各项任务,时常会感到疲惫。但每当闲暇之余,我总会想起宜都,想起那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想起在网络课堂上看到的柑橘园,想起热情的宜都朋友。我期盼着能有机会走进南桥土老憨实训基地的选调生实践课堂,亲身体验“田间授课+车间研讨”的培训模式,向优秀的选调生们学习,汲取成长的力量;我期待能与老友张谨再次相聚,漫步在宜都的街头巷尾,畅聊生活中的趣事,深入交流网评写作的心得。
在我心中,“宜”路向前,既是对往昔未能身临其境的遗憾消解,更是在未来以宜都为样板,在实干中创造更优业绩的最美期待。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蔡忠楷 (武穴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