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鄂城峒山村的殷殷嘱托,如同一颗种子,在鄂城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如今已绽放出绚烂的文旅之花,绘就了一幅山水共融、古今辉映的崭新画卷。站在2025年湖北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新起点,鄂城以文化为魂、生态为脉、创新为翼,从乡愁地标迈向文旅高地,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
鄂城,山水是它的底色,文化是它的灵魂。在这里,“一山一水一精神”的文化基因被深度挖掘。走进峒山村,红色步道宛如一条时光纽带,串联起乡愁记忆馆与田间博物馆。游客漫步其间,在枕水听山的宁静中,能真切触摸到乡村振兴的蓬勃温度。麻羊垴抗日遗址庄严肃穆,四峰山瀑布群飞珠溅玉,二者相映成趣,共同构建起“红色教育+生态康养”的独特复合体验,让人在缅怀历史的同时,也能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葛山,作为道教文化圣地,灵鹫禅寺的晨钟暮鼓与登山步道、森林马拉松赛道巧妙结合。游客既能在这里探寻道教文化的深邃奥秘,又能投身运动的激情,实现了“问道”与“问道”的完美统一。从热闹非凡的泽林旱龙舟文化节,到充满艺术气息的雕花剪纸传习基地,鄂城让非遗“活”了起来。武昌鱼产业园将美食IP转化为沉浸式文化体验,让游客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深入了解武昌鱼文化。吴都·乔街文化街区复刻三国市井风情,仿佛带人穿越回了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南浦路商圈则用《武昌鱼·家的味道》等本土歌曲,唤醒了人们心中对这座城市的深深记忆。这种“非遗+场景+消费”的模式,让传统文化在文旅消费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鄂城积极推动全域联动,促进业态破圈,构建起“山水城人”共生的新格局。精心设计的“红色基因传承”“乡村诗意旅居”“亲子研学探索”等6条线路,如同一条条丝线,串联起吴王城遗址、岳石洪滑翔伞基地、白雉山水库等多元场景。“四峰山—白雉山农旅融合带”更是别具匠心,25公里的观光环线将森林马拉松、滑翔伞赛事与生态农庄体验深度融合,打造出运动休闲的新地标。从鄂钢工业旅游区的“硬核工业风”,到峒山森林音乐会的“诗意栖居”,鄂城打破了产业边界,实现了不同产业的融合发展。莲花山风景区提档升级后,“园博园+灵玲野生动物世界”形成了主题乐园产业链。武汉东商圈联动十大特色街区,让夜经济、首店经济与乡愁经济相互碰撞,绽放出绚丽的火花。这种“文化场景化、场景主题化”的运营思维,让鄂城文旅从简单的“景点打卡”迈向了“生活方式体验”。
面对“黄金发展机遇期”,鄂城正朝着从“流量密码”到“长红引擎”的进阶之路大步迈进。通过“乡村合伙人”计划,引入新村民、创客团队,激活文胜生态园等合作社的带动效应。以承办省村BA联赛、全国书法大赛为契机,推动文体旅商深度融合。还借力空港区位优势,打造“荆楚购”新春系列活动,构建“四季皆景、处处可游”的文旅生态圈。
当白雉山的烟雨轻拂雕花剪纸的纹路,当武昌鱼的鲜香飘过吴都古肆的飞檐,鄂城用十年的实践证明,真正的文旅高地,不在于高楼广厦的堆砌,而在于对文化根脉的守护与创新。这里既有“采菊东篱下”的田园诗意,更有“敢为天下先”的改革锐气。鄂城,正以满满的诚意,诚邀世界共赴这场“记得住乡愁”的文旅之约。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胡奎(汉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