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媒关注>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网媒关注 > 正文

【鄂州第三届网评大赛90】“块头”虽小却“大有乾坤”

时间:2025-09-26 浏览量: 作者:胡钉

当400架无人机在夜空中幻化出“武昌鱼跃长江畔”的生动画面,当湖北村BA总决赛赛场上响起震天锣鼓,当非遗剪纸惊艳活动现场,鄂州这座千年古城正以一场现代与传统的盛大对话,宣告着荆楚文脉的当代觉醒。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鄂州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其文化根脉的源远和独特。从楚王熊渠封子筑城,到孙权在此建都;从屈原行吟鄂渚,到李白、苏轼挥毫泼墨;从梁子湖畔《越人歌》的千年回响,到葛洪结庐炼丹、慧远参禅弘法,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鄂州沉淀了1项人类非遗、4项国家级非遗、7项省级非遗、47项市级非遗,荆楚文化的豪迈、浪漫与坚韧始终在鄂州奔涌不息。而“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生态格局,则为这座城市提供了天然的文化载体与精神栖居地。

近年来,鄂州在城市建设中注重将荆楚元素融入公共空间:升级改造西山风景区,不仅修复了九曲亭、松风阁等景观,再现吴都风华,更通过增设文房四宝等互动设施,丰富了游客的文化体验;系统整治樊口江滩公园,将防洪工程与滨水景观、文化展示融为一体,打造“山水林田湖”绿色生命共同体;建设鄂州园博园,将青铜纹样、楚式建筑语汇与绿色科技理念巧妙融合,打造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典范项目。这些表明,当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嵌入市民的日常行走与生活体验,它才能真正成为凝聚共识、激发认同的精神纽带。

更值得称道的是,鄂州没有将文化资源简单符号化或商业化,而是通过系统性的文化挖掘、活态传承与当代转化,真正让历史文脉“活”了起来。“千年吴都、百湖鄂州”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具有识别度的文化身份和体验型品牌。诸如吴都乔街以“复古风情+沉浸式体验”为核心打造的全时段、多层次消费场景,之所以能在半年内吸引310万游客,正因其把握住了当下文旅消费从“观光”转向“体验”的核心趋势,用场景力和叙事感激活了传统空间。这一切努力的成效,直接体现在实实在在的经济转化上:2025年春节假期,鄂州旅游人次和收入实现25.46%和33.6%的双高增长,这充分证明文化发展并非虚功,只要方法得当、理念清晰,不仅能带来社会效益,更能成为强劲的经济生产力。

鄂州文化实践的背后,更是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颁布《吴王城遗址保护规划》,出台《观音阁保护管理办法》,推进《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这一系列举措清晰地呈现出系统化、可持续的治理逻辑。尤其值得肯定的是,鄂州并未将文化治理局限在政府层面,而是通过机制创新,如成立文化产业促进会、建设雕花剪纸传习基地、“非遗在社区”示范点等,有效激发了社会力量的参与活力,将文化传承保护真正融入社区肌理。这种多元协同、扎根民间的新型治理模式,这也正是现代化文化治理体系在鄂州的生动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样板。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胡钉(汉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