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教育评论 > 正文

焦广治:新时代的青年人要“自找苦吃”

时间:2023-05-12 浏览量: 作者:焦广治

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青年朋友回信中,希望青年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要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读到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村锻炼成长的故事,深受启发鼓舞,深知责任使命。

自找苦吃!为什么自找苦吃?到哪里自找苦吃?怎样才能自找苦吃?这一连串的疑问可能是每个青年都要面对的。只有深入思考才会发现:倡导“自找苦吃”尤其特殊的一番苦心和蜜意。首先是要自找,要自觉找、自愿找;其次是肯找苦,要找真苦、找劳苦;还要吃透苦、吃得开、吃出味。明白了这些,才能做到苦心筹谋、苦中作乐、苦尽甘来。

在新时代能够“自找苦吃”并不容易。旧中国百姓吃够了苦果,才不断革命抗争,建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建设时期“吃苦”是件普遍的事,这让人们坚定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志向,让改革开放硕果累累。新时代完成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让当代青年找到了“吃苦”的现实依据。今天,“吃苦”对于大多数青年人而言,成为了稀缺、遥远、陌生的词汇。但奔跑在城乡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弘扬“不怕吃苦”精神的必要性是客观存在的。开启新征程,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居安思危的苦难意识还是不能忘。

新时代青年做到“自找苦吃”非常重要。如今,吃过苦的一辈正在逐渐老去,没有吃过苦的一代正在长大。我们发现,越是有过“吃苦”的经历,就越会弥足珍惜当下,“吃苦”会变成大家的一笔“财富”和不断前行的动力。因为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注定一些青年就是天之骄子、时代宠儿,受到命运的垂青和眷顾。相反,如果“吃的苦”比较少,其抗压能力就越弱,适应性就越差,事业成功的机率也会大为越低。当然,如果将中国青年群体放在国家发展层面、时代进步序列、人类命运进程,“吃苦”能力的储备、“吃苦”心理的预设就越重要。谁让我们这代青年有承前启后的责任、继往开来的担当呢!

实现“自找苦吃”是个技术活儿。不一样的长征路,“吃苦”也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革命时期的“苦”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革命条件的艰苦,建国初期的“苦”可以解释为物质资料的贫乏之苦,这些苦放大了革命精神、斗争精神的力量。而且在现阶段,以及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种力量依然不可或缺。但是,今天“吃苦”更多地体现为苦修、苦心、苦干。因为我们从追赶到并跑,从超越到领先,“吃苦”资源的整备、“吃苦”信心的坚定都势在必然。并且当下,我们正面临惊涛骇浪、滔天巨浪的挑战啊!

今天,多数青年人已经不喜欢吃苦瓜、品苦茶,更愿意点甜品、喝奶茶。老一辈之所以接续奋斗,也就是希望下一代过上幸福甜蜜的生活。但为了持续、健康、全面地享受这份事业,苦其心志必不可少,苦难辉煌必不敢忘。“自找苦吃”越来越成为新时代的标底、新青年的标准、新征程的标配。

(红笔:焦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