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工作推进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会上,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湖北省)建设正式揭幕。(4月4日《湖北日报》)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湖北启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旨在引导广大青少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非常必要,正当其时。做好这一工作重在协作。
加强顶层设计。共同体建设涉及大学、中学、小学三段,国家、省、市、县四级,大中小学10余门思政课程,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需要设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各相关的成员单位组成,各成员单位需要尽己所能,尽展所长,协同作战。比如,华中师范大学作为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湖北省)建设牵头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人文社科、教育数字化等优势,在数字赋能思政课、校地共建等方面做出特色、办成精品、形成品牌。其他成员单位可以紧密围绕本学段思政课教育教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扎实调查研究,力争形成一批高质量资政报告、论文等高水平研究成果。
提升思政课教师水平。党的理论在创新,思政课就要紧跟党的创新理论,与时俱进,抢占人们的思想高地,占领制高点,用党的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青少年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更需大中小学思政课发挥作用,做好引导。可以依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邀请国内专家开展讲座,提升思政课教师对前沿问题的准确把握和研究能力。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学科建设优势,让高校马院的中青年马克思理论专家、课程名师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结对,构建思政课教师专业知识发展“学习共同体”。常态化探索开展“同讲一堂课”活动,让不同学段教师围绕相同主题,按照不同学段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易于各学段学生消化吸收。
聚焦优质思政课资源。优质课程资源是思政课的灵魂,须使之覆盖全学段、全科目。将伟大建党精神、科学家精神,以及身边涌现的英雄事迹入课堂,让党的创新理论和先进事迹有机融入各学段思政课。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与中小学《可爱的中国》《道德与法治》等课程相衔接,进行集体备课,挖掘各门课程案例库,在各学段形成优质课程资源。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大中小学学生认知特点和思政课教学目标,循序渐进解读传统文化意蕴,让大中小学学生能够在每堂思政课中受到教育、增强自信。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重在协同,需要各个层面的学校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成员单位须下真功夫、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共同推动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共育、平台共建。
(红笔:徐圣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