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各地祭扫高峰陆续到来。今年清明节是进入疫情防控新阶段后的首个祭扫假期,与往年相比,祭扫高峰期有所提前,人流量也有明显增长。此外,一些新型的祭扫方式也越发受到认可。(3月28日中国新闻网)
据山东省政府新闻办3月9日召开的发布会介绍,全省开通“山东省网上祭扫云平台”和地方祭扫平台63个,开展集体共祭930次、代客祭扫2.9万次、网络祭扫312.6万人次。“云祭扫”“代客祭扫”等新型祭扫登场。新型祭扫和传统祭扫并不矛盾,可以协调发展,在新时期,传统祭扫仍然具有新型祭扫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传统祭扫,推动乡愁教育。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老屋不在了,母校倒掉了,乡愁何以寄托?跋山涉水,每一次带孩子给先人现场祭扫,“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们一切向前走,都不会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直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会忘记走过的过去,不会忘记为什么出发。三岁孩子发自内心地说:我有几个家,这是爷爷家,行胜于言,“把根留住”,岂能不好?
传统祭扫,促进劳动教育。改革开放,人们日益疏远大山,走进城市。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原来路路通的大山杂草丛生,无路可走,让人更加难以亲近。要去祭扫,就要从没有路的地方杀出一条路来。每年祭扫,70多岁的父亲都要带上镰刀,锄头等上路,带头杀出一条路来,要砍掉坟墓周边的杂草杂树。这个时候,一向参加劳动很少的晚辈都会在长辈带动下自觉参加劳动。言传身教闯新路,岂能不好?
传统祭扫,加强法治教育。中国正在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传统祭扫,是法治教育的好舞台。给先人敬酒,上香,烧钱纸,容易引发山火,生态文明,不容有失,触犯失火罪会被判刑。我们要等火熄灭,或者挖土把火埋住后才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我们要把垃圾带走,给先人一个好环境,也是给后人一个好环境。爱护环境,人人有责,就这样潜移默化,传统祭扫起到了一次良好的法治教育作用。
近年来,除了疫情特别严重,遵照规定不回乡祭扫外,越来越多的人坚持带孩子回乡祭扫。让传统祭扫成为最好的乡愁教育,大有可为,值得我们去努力。传统祭扫同样能与时代同行,带文明远行,书写美丽中国的新篇章。
(红笔:李云勇 编辑:孟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