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教育评论 > 正文

【红笔快评】发挥高校优势助力乡村体育振兴

时间:2023-03-13 浏览量: 作者:徐圣娥

3月10日,竹溪县思源学校。来自汉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唐森原,正在为学生做体操动作示范。(湖北日报客户端2023年3月10日)

乡村振兴,高校来助力。近日,汉江师范学院建立七大协同机制,助力乡村体育振兴,给乡村学校带来活力,给乡村学生带去希望。笔者以为,助力乡村振兴,高校要尽己所长。

借助政府搭台,高校实现育人与乡村振兴相结合。高校是人才的摇篮,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高校实施育人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不仅可以满足受助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同时也契合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人才的培育需要。竹溪县向坝乡向坝村是汉江师范学院乡村振兴帮扶点。借助政府搭台,汉江师范学院与竹溪县人民政府签订了乡村振兴战略框架协议,汉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在此基础上,与竹溪县教育局签订了“体育协同行动计划”。计划旨在推进竹溪县农村中小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更好地服务竹溪县基础教育发展和乡村体育振兴。

发挥高校专长,量身打造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高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地量身打造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比如,高校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可以推出“公司+基地+高校+农户”的产学研培训模式,开展苗绣企业与高校合作,助力乡村苗绣产业做大做强。高校助力乡村体育振兴。汉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做法很典型,在实施的“体育协同行动计划”中,学院计划用3-5年时间全面提升竹溪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和运动竞赛水平,探索建立全方位协同培养机制、体育教学协同研究机制、体育活动协同开展机制、体育场馆协同运作机制、“一校一品”协同打造机制、学生体质协同监测机制及高校支持中小学体育协同发展机制,构建适应地方需求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丰富实践平台,激发大学生扎根乡村的成才动力。脚踩大地,才能洞悉民间疾苦;实践其中,才能深知人间喜乐。社会实践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实践能力的增强,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意蕴。高校育人的目的是将学生所学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本地高校更应该首选将培养的学生投入进本地的社会实践中。汉江师范学院作为十堰市本地高校,将该学院体育学院学生放到比较偏远的竹溪县实习基地学校实习,是个很好的开端。这样可以更好地转变学生就业观念,积极促进本地培养的人才回馈家乡,服务家乡,建设家乡,是一件很好的事。

人才是振兴发展的第一要素,对于乡村建设更是重中之重。高校将人才培育落脚于乡村振兴实践,不仅让莘莘学子在基层历练中学有所用,学有所值,更让他们深度认识国情民情,强化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意识。尽己所长,助他之所需,本也是高校教育的最终之义,这样的尝试多多益善,值得期待。

(红笔:徐圣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