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高校中广泛兴起的“非升即走”制度曾引发过较大争议。没成想,中小学校也渐渐刮起了教师队伍改革之风,部分地区开始实行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规律。教师的退出机制,其实一直都有,只是不够完善。与时俱进加以完善,这是教师发展需求,这是时代进步需求,更是民心所向需求。
怎么去完善?需要全面考虑,统筹安排,建立科学民主制度。分类施策能有效对接教师相应问题,维护教师队伍相对稳定,起到激活一江春水作用,值得一试。
具体教师身上存在的问题各种各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关问题进行分类,然后根据类型制定相应制度,明确退出机制的具体内容,这是适合教师队伍管理的退出机制。
我国对教师的准入已采取了相对严格的教师资格制度,各地对教师的招聘也相对严格,教师队伍的过程管理也相对严格,各学校均制定有较为全面的教师年度考核评价机制,多种多样的制度之下,依然还存在“躺平”现象,分类不够科学,措施不够具体,落实不够到位等方面值得反思。
设置师德紧张区,引领教师坚守师德底线。国家培养一位教师非常不容易,让教师因师德问题而遭遇解聘,于教师自己、学校、国家都是损失,设置师德紧张区,有利于警示教师积极作为,防患于未然,为教师亮红灯,让红灯停深入教师人心,对于违背师德底线闯红灯现象决不容情,一律解聘。
实施岗位动态调整,完善岗位由高到低机制。我国已经实施了教师职称制度,也采取了岗位动态调整举措,上升机制比较全面,下降机制亟需完善。对于态度不好,不服从学校安排,不在岗位上积极作为的教师,可以采取职称降级、岗位降级措施,对于达不到最低等级基本要求的教师,学校可以向上级部门申请予以解聘,可有效化解教师“躺平”问题。
根据教师具体情况,实施退出缓冲机制。对于师德表现良好,教育教学岗位能力不足,或者患有重大疾病的教师,可以考虑引入适当缓冲机制。教师是学校中教师,也是个性化教师,对于不适合教学岗位的教师,而又具有相关专长,可考虑调整到学校非教学岗位;对教学态度不端正、教学能力不足的老师实行待岗培训处理,可考虑设置一定待岗时期,待教师态度转变,能力提升为合格后再聘用;对于有重大疾病的教师经上级行政部门批准可采取离岗退养机制。
教师的退出机制,实质是一种以退为进机制,退不是目标,进才是根本。全面考虑教师的师德情况,从具体教师教育教学业绩出发,兼顾个体教师实际情况,分类制订相应的退出制度,可以为教师退出按下刹车键,激发教师积极主动作为,从而达到预期目标。
(红笔:周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