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教育评论 > 正文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激发学生主体性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时间:2022-11-03 浏览量: 作者:周芳元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摘自党的二十大报告)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让人眼前一亮,让我对当下的教育有了深刻的反省,对未来的教育有了新的向往,“内驱学生成长”学校需要有更大的作为。

现在的学生很忙,老师更忙,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各类评比、验收、检查、考核铺天盖地而来,试问:这些忙碌是否真正有效?教育的效能需要用什么去验证?在有的地方,学生品行不见好转,教师的教育教学沦为副业,精细化的教育管理顾此失彼,一切的一切都成为了市场化的抓手,站在孩子成长的各个学段不同岗位各自为政,我们的忙碌是积极作为还是消极怠工?在教育这条战线上,我们很多人似乎都忘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把我们诸多外在的想法和做法强加到学生身上,学生难免水土不服。鸡蛋从外打开是食物,从内打开是生命,让一切的忙碌都回归到学生的自主生长中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校和老师的教育更适合学生,教育会有更高的效能。

学段衔接需更为严密有效。学生的生长有着在内的规律,将这种发展规律积极贯穿到学生的各个学段之中,实现基于学生个性潜能的有效引领,让学生各学段的教育更适合学生,他们在成长往往更加主动,自动自发,更能成就不一样的人生。目前,对于学生各学段的要求,我们更多地是看到了“禁”,很少有“导”,看到了“加”,很少看到减,看到了“眼前”,很少看到“未来”,看到了“适应”市场,很少看到“创造”市场,看到了“分数”,很少看到“能力”,看到了“经验”,很少看到“实践”,看到了“刻苦”,很少看准“方向”。没有抓住个性学生稳定发展需求,一味强调独立学段内的学科成绩,等到进入大学后再去强调万众创业,学生凭什么去创业?

学生选择需更为多种多样。学校是一个让学生不愿意离开的地方,这个地方能够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乐此不疲,为此学校里面的教育教学必须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选择,适应目前高考改革的趋势,走班制教学需要向更前的学段延伸,学校除了必修的课程外,更需要有适合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选修课,学生除了有必要的理论学习外,更有相关的实践操作。学校之中,有多种多样的课程,能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能够让学生享受自主选修课程的学习快乐,这是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立体效应。

学生实践应更为丰富多彩。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成效最终是要在社会上得以认证,为此,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必不可少,学校可以将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必要活动搬进学校,也可以引领学生走进社会参加具体的实践活动。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能有效强化学生服务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生长,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社交活动能力;实验课、活动课、课堂小组合作、校本课程研发等都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有力抓手;各种校外研学旅行、公益活动、参观考察等都是必要有益的补充。

学段要求应更为灵活多变。学段内的学习更富有弹性,对于必学的内容,可以不受时间限制,达到相应的学分即可;对于选修的内容,可以规划学段内的等级,实行分段学习;学生在完成相应的必修学分和必达等级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实行自主学,相关学习成果纳入个人综合素质评价。

学生评价宜更为科学具体。学生评价不再是以分数论英雄,更在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选修内容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依据。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兼顾学生德智体美劳方方面面,一切的一切都有相应的过程性材料,能突显个性学生自主学习的生长主线,学生评价着重于让学生自己说话,让学生自己的学习成果说话,凸显多元多维性,着重体现学生辩证思考能力、实践操作能力、适应和创造情境能力。

学校管理宜更为民主有效。学校之中,以《教师法》为核心,组建起行政、督导、教育教学三支队伍,分别承担起科学决策、依法督导、按需施教三类职责,相互制约而又相辅相成,满足学生需求发展,学校之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不但能有效落实上级下达的相关工作任务,还能进一步加速学校的内部治理,让学校工作真正实现“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办学宗旨。

在学生成长方面,外在的诸多作为如果不能有效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不断享受个性成长的乐趣,有为很容易导致学生的无为;在外在的引领下,学生能够准确把握个性生长的突破点,积极走向主动觅食,无为也容易造就学生的有为。准确把握学生需求,提供相应平台,做出恰当引领,让有限的外在资源成就学生无限潜能的内在生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学习需求的满足度,学生的自主发力度,学生的个性生长度,这些都是教育应用于学生所长生的实实在在的效能。

当我们的目光执迷于学生眼前具体学段具体学科的分数中时,我们或许看到了学生眼前立竿见影的分数拔高效果,我们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这里面的内容有多少是适合学生个体的,有多少能够成就学生过幸福而完整的人生,教育是无法完全量化的事业,教育的效果需要用学生的未来去验证。若是要论,就要论我们有多少改变在促使学生主动实现了自我变革,能够有多少引领是在为让学生遇见最好的自己发力。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实现系统工程的重要一步,这一步照见了未来学校的一些特点,让人们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了信心。

(红笔:周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