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教育评论 > 正文

易国祥:走出“背母上大学”是人生大气象

时间:2022-10-23 浏览量: 作者:易国祥

“希望大家忘掉那个背母上大学的我,我现在只是一名大山深处的普通教师。“二十大代表、贵州省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刘秀祥在党代表通道上对众多媒体说。

记起去年11月,有篇博士论文披露自己当年靠长兄砸锅卖铁支持自己求学的经历;另有一篇清华贫困生的“树洞”帖,记录了自己在贫困中的生存、求学和成长过程。前者表达了”寸䓍心“要报”三春晖“,后者誓言要用相应的德行回馈多方资助。记得这两条新闻的,大概都不会忘了他们对当年贫困与艰辛叙述得具体而真实、动情而生动。不少读者沉浸在他们的”贫困与艰辛“之中,洒下同情与怜悯的泪水。

然而,站在二十大党代表通道上的刘秀祥,脸上写满阳光,目光充满自信,他对心酸的过去述说得简洁、从容:”我的成长道路特殊一些“,点到为止,你完全看不到当年四岁丧父的他,一边上学一边照顾丧失自理能力的母亲,并背着母亲远赴山东上大学的艰辛与苦楚。他诚恳地请大家忘掉那个”背母上大学“的自己,他的情怀、他的追求,让大家对他的事业充满期待。

忘掉”背母上大学“,当然不是绝对不提过去的贫困、艰辛甚至苦难,更不意味着需要忘记过去。回忆往昔并诉说过去的种种不易,属人之常情。传达一种经历风雨和坎坷的真切感受,会警惕可能的忘本,更加珍惜当下。问题是以什么样的动机与心态来”忆往昔“。

如果是为了放大自己的知名度、美誉度、关注度,来显示自己成功的难度和价值,让别人更重视和仰视自己,那么,这无疑是滑向了精神层面的乞讨,这样的人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脱贫“。如果由贫困、艰辛和苦难,一味激发出种种不满和仇恨,他可能永远找不到自己的价值。

刘秀祥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之后,想到同在深度贫困县的大山里的孩子们仍然不懂为什么要读书。为此他也讲自己的过去,不过是”结合自己的经历,引导孩子们奋发向上努力学习“;自己艰辛求学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帮助,他辞去年薪55万元的工作,回到大山里帮助1800多位孩子重新回校,牵线资助贫困生4200多人;十年来随着家乡脱贫农村教育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这让作为教师的刘秀祥对乡村教育无限憧憬,希望大山也可以成为教育高地。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要深深地伸进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和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刘秀祥不是诗人,却是”全国最美教师“”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堪称人民教师的杰出代表。他之所以出席二十大,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不仅仅是因为他个人过去有多艰辛,现在有多成功,更是因为他能够”痛苦着别人的痛苦“,还能够”幸福着别人的幸福“,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扫清别人的迷茫,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成就山里孩子的未来人生。他的心愿既具体又宏大:他要点燃更多孩子的梦想!

很多人无法回避贫困、艰辛和苦难,也有很多人能够战胜贫困、艰辛和苦难,唯有像刘秀祥这样的人,不仅挣脱了贫穷的限制,而且战胜了艰辛,超越了苦难,一如继往地向着光明的未来,获得了精神世界的丰盈。虽然他回到了大山深处,虽然他不赞成充当“寒门贵子”,执着于乡村教育事业,但忘掉“背母上大学”,呈现的却是他的人生大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