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教育评论 > 正文

孟宪杰:强化团队建设做好地方高校“有组织科研”

时间:2022-09-30 浏览量: 作者:孟宪杰

2022年5月以来,《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相继印发,明确提出要推动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以有组织科研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全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各类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发挥人才济济、组织有序的优势,形成战略力量。”那么,地方高校应该如何按照中央要求,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做到有组织科研呢?

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有组织科研对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大意义。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需要,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需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当前中国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新的风险和挑战不断出现,需要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紧迫感、使命感来积极应对和解答。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以有组织科研为抓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向更高层次发展。要强化团队建设和大军团作战意识,通过建制化、成体系的组织行为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

要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战略导向,选择有组织科研的主攻方向、主要任务和主要目标。地方高校既要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开展联合攻关,争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深入开展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双碳”减排等重大问题研究,又要结合地方的具体实际,协助地方政府、企业、村镇做好发展规划,发挥优势,弥补短板,解决好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疑难问题,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要以思想政治、教育、文学、历史等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为己任,把有组织科研的成果转化为基础教育的发展引擎。以汉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例,学院长期有组织地致力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研究,多次主办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示范展示交流、创新研讨活动,推进了大中小学思政课实现有效衔接、加强了大中小学教师的交流互鉴,有力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使不同教育层次的思政课更加有亲和力,实现了对各阶段学生人生方向的指引、品格情怀的塑造、精神境界的感染和复杂心理的抚慰,受到了社会广泛赞誉。近年该院集中组建强大团队,中标十堰“历史名人活化工程”和“历史文化活化工程”两个项目的第一名,为加强十堰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十堰文化软硬实力做出突出贡献。

地方高校要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积极行动起来,探索改变现有不合理的科研管理体制、科研资金与资源配置方式、科研评价方式等体制机制。教师也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单打独斗的科研方式,积极关注自身领域的国家和地区重大需求,主动对接,在解决重大需求问题中形成有组织的科研团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汉江师范学院思政课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