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教育评论 > 正文

【专家点评】潘瑞霞:吃透新课标努力提升思政课教学本领

时间:2022-09-28 浏览量: 作者:潘瑞霞

受汉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委托,由我代表指导团队对张亚楠同学的竞赛课进行点评。本节课是人民版教材七年级《思想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课第二框:情绪的管理,第二幕:情绪的调节。它只是我们一个课时45分钟的四分之一,授课时长10分钟。本节课非常好地体现了新课程课标理念,实现了书本知识、现实生活与学生成长的内在结合。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明确,积极回归《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本源。本节课凸现的亮点如下:

第一,教学素材的选择接地气。我们中学的课本,尤其是以七年级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初中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本节课以案例为主线进行教学组织,首尾呼应,围绕主人公一天的生活感受创设情景,情景创设符合学生生活的实际。如:考试成绩左右心情,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处理左右心情,等等。这些事情虽小,但是它切切实实地发生在孩子们的身边,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现象进行观察,感悟、了解和掌握我们归纳的知识点:即情绪的调节,以及如何去调节。

第二,在知识的处理上体现了跨学科融合的特点。心理学是思政类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并且在真正走上讲台之后,心理学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情绪的调节这一框,就涉及到了心理学知识。这一课的难点就是改变认知评价,如果采用常见的举例法去讲解,知识点就会非常的艰涩、枯燥,而且学生未必能够理解。那么,这个时候就要结合我们的心理学,同时要有高度。张亚楠同学在这方面的处理,就是根据心理学情景abc理论来进行构建。面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怎么去渗透?结合事例,然后上升到心理学的高度,用这种类似的教法、学法的指导来体现认知,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调节情绪要改变认知评价”,从而突破难点。

第三,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教学主线,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态势。课堂中,教师多以交流、对话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的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态势比较好,小组学习、生生互动、师生交流,在丰富的教学情景中有机地融合观点。同时,学生在整节课堂上都能够有话可说,做到全员参与。本节课围绕一个知识点“情绪的调节方法”解决问题。作为师范生,张亚楠同学表现优异,教师技能素养体现到位。如,课堂的驾驭把控到位,知识点、重难点突破到位,教法、学法指导到位。

当然,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新的教学理念需要与时俱进,虽然我们还是在校师范生,但是我们要有意识地去关注教育发展的热点,去关注思政课堂变化。比如,要通过各种平台去接触、了解我们的新课程标准。要知道学科核心素养,要了解大单元、大主题教学,要明白学习任务群、作业项目化,等等概念。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要进一步深刻理解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重要性,强化政治修养和专业素养;要按照“六要”要求争取做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给学生留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作者系广东路小学校长,文章系她在十堰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示范展示交流会上的现场点评。录音整理:董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