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乡村产业振兴的开展状况,助力乡村振兴,7月8日,汉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小青苗”乡村振兴助农小分队,在老师的带领下,深入十堰市房县化龙堰镇展开了产业调研暑期社会实践,通过开展实地考察、人物采访、入户走访等活动,了解到了当地产业发展规模,营销模式与经济收益等情况。
第一站 古城村 调研生态产业发展
团队成员首先前往古城村,村书记介绍了当地产业的基本情况。

图为实地考察核桃基地
“我们村核桃产业是房县模范点,大约300亩,实行的是封闭管理。”随行村干部介绍道。当地核桃主要种植在高山地带,实行的是林下种植业,核桃树下分别种植玉米、黄豆等农作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每隔半年都会组织人力进行除草、修枝,避免杂草争夺阳光和土壤养分。除此之外,当地施有机肥料,减少农药使用量,增加土壤肥力,为核桃树增加养料,以此提高核桃产量。核桃8月份成熟,现在未到成熟季节。从村书记的口中得知,如果到了成熟季节,会看到大部分农户都在剥核桃。核桃的收成跟天气因素关系不大,但受土壤、幼苗成活率等因素影响,产量具有不稳定性。处理好的核桃统一送到经贸市场以每斤六元的价格直接出售,或者由厂家收购,制作成核桃油,价格翻一番,扩大经济效益。

图为走访当地村民了解产业发展效益
2014年村里就引进核桃种植产业。政府将土地租给市场主体,由市场主体经营,农业局提供资金和幼苗的扶持,村委会组织人力统一种植,每年村里都会号召村民管理核桃园,包括浇水、施肥、采摘等一系列劳动并获得报酬,以此增加村民收入。

图为实地考察茶叶基地
茶产业也是当地的特色产业,当地茶叶为抗旱茶叶,种植在深山较干旱地带,正因为这样,造就了当地茶叶独有的芳香气味。2019年开始种植,2021年正式建立茶叶基地,但主要为幼苗,产量还是未知数。该地茶叶采用间种套作模式,黄豆、玉米和茶叶分别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当地有喝茶习惯,也有自己的茶叶加工厂,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推动当地茶叶产业发展。
第二站 上营村 “市场主体+基地+农户”合作模式
进入该地农村展览馆,映入眼帘的是化龙堰镇六大产业片区和上营上湾产业片区展览墙。上营村主要引入四家市场主体发展蔬菜产业。采用“市场主体+基地+农户”合作模式,以及“租金+薪金”链接模式主要有蔬菜基地1100亩,包括高标准蔬菜大棚800亩和露天蔬菜基地300亩。基地主要种植辣椒、西红柿等作物,冬季主要种植莴笋,还有其他蔬菜的种植,包括芹菜、茄子等。
我们还采访到当地产业发展先锋模范—雷臣俊,他为我们一一介绍了蔬菜从种植到生长到加工到销售个个环节所采用的模式和流程。

图为当地模范雷臣俊为我们讲解蔬菜基地发展模式
当地先锋模范,骏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雷臣俊作为当地蔬菜产业发展主体,2013年开始从事蔬菜生产,当时政府对基础设施支持力度不大,因产业发展,政府支持力度变大,现在已有蔬菜基地650亩,采用“三金”(租金、股金、薪金)链接模式,带动了当地就业。从雷臣俊口中得知,他承包的蔬菜基地,种苗由山东提供(在山东育苗),施有机肥,动物肥料和益生菌相结合,实现了水肥一体化,降低农药使用量,正在解决土壤肥效流失的问题。此外,该基地亩产不确定因素较多,销售价格随行就市。公司有车间,能够实现分拣包装,销售市场稳定。销售方面,省内运输便捷。基地收入的80%用于种子、农肥、工人工资。

图为当地大棚种植的蔬菜
在当地蔬菜基地产业的带动下,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在蔬菜基地工作获得相应收入,成功脱贫,当前年收入均保持在2-5万左右。蔬菜基地的工作也避免了收获季节的高温作业,农民上班时间为上午六点到十一点,下午四点到八点,这不仅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考虑农民的身体状况。
但当地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是用工难,留守妇女、老人居多,劳动力不足,第二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基地+农户”的模式宣传力度不够,加上农户不信任,不能落到实处,第三是客户太多,蔬菜不能满足所有客户需求。他希望政府可以进一步的加大支持力度,让政府来做这个产业的担保人,让农民相信蔬菜产业的发展,将这个产业做大做强,更好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我们也相信这些问题,在后期乡村产业振兴的持续发展以及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中会得到解决。

图为团队成员与当地模范合影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兴旺。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此次产业调研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我们深入乡村了解当地产业发展,而且认识到乡村振兴中产业的发展能够缓解甚至解决当地农民就业难的问题,使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除此之外,在全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经验,也增长了见识,让我们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