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教育评论 > 正文

【暑期社会实践】记录产业数据 赋能产业振兴

时间:2022-08-18 浏览量: 作者:“小青苗”乡村振兴助农队

8月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小青苗”乡村振兴助农小分队来到房县乡村振兴示范村—上湾村,在前两站的调研背景之下,我们获得了更多经验深入化龙堰镇发展最好的上湾村进行产业调研。

图为上湾村蔬菜种植外观景

上湾村历史悠久,生态环境优美,团队成员们一进入村里,就被当地的特色风景所吸引。当地基本农田,林地,水域环抱在一起,造就了良好的农业基础,是高效农业的首选之地。上湾村蔬菜大棚基地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发展温室大棚特色种植,设施蔬菜基地严格按照“一村一品”建设制度,在原有760亩设施蔬菜基地的基础上,计划再发展单层蔬菜大棚350亩,双层蔬菜大棚100亩,连栋蔬菜大棚150亩,因为品质优良,上湾村的线椒每斤市场价在7元左右,其农产品近销襄阳、十堰,远销福建、厦门,销售范围十分广阔,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收益。在上湾村村委书记昝书记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整个化龙堰镇坚持的是“党建+蔬菜产业链”建设路线,在这个路线指导下,上营上湾两村实行的是产业联动,抱团发展,共同打造蔬菜产业片区,上湾村的蔬果种植基地实现的是农超对接,基地直采,从田间直供超市,让利消费者。除此之外,该村为发展蔬菜产业还有特定的措施,例如:每月会定期开展农业种植培训会,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该村还积极与农业科技联合组织扶持农业发展,该地建有200亩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装备试验示范基地,推进蔬菜种植高效、生产机械化;目前,该村也正在鼓励推行“创新村投+农户+企业发展”的新模式,带动蔬菜产业发展,让农民家门口实现就业,增加收入。


图为上湾村大棚培育种苗

通过“三金链接”模式,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在家门口增收的目标。其次,当地油葵套种基地产业也发展良好,是一种特色高效生态种植发展模式以发展‘油葵+黄桃’‘油葵+冬桃’等多种套种模式为主,在种植油葵的同时,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既发展了油葵产业,也扩大了水果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上湾村的经济效益与村民的收益,极大地拉动了当地的就业。但是当地产业发展较为薄弱,农民增收较为乏力,该村村干部提出将会在以后发展特色循环农业、文化与特有休闲旅游业,努力将上湾村建设的更好,将上湾村的产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图为化龙堰镇产业发展路线展示牌

通过实地考察和入户走访,我们也了解到上湾村蔬菜种植采用大棚种植、露天种植相结合,蔬菜种植过程中实现水肥一体化、施用有机肥(动物肥料和益生菌结合),减少土壤肥效流失、绿色防治害虫,降低农药施用量,种植绿色无公害的蔬菜。



图为上湾村大棚种植辣椒

上湾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的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增加村民收入、改善生活水平为目标,始终坚持发展特色循环农业,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在产业振兴的道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挖掘自身潜力,紧盯“蔬菜专业乡镇”发展定位,打造全县蔬菜产业“排头兵”。我们相信在乡村产业振兴的持续发展中,上湾村会越走越远,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

图为团队成员在上湾村鸳鸯柏下合影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兴旺。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这个炎热的夏季,“小青苗”团队社会实践即将落下帷幕。调研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乡村振兴之旅也彻底结束,而是翻开了新篇章。此次产业调研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我们深入乡村了解当地产业发展,而且认识到乡村振兴中产业的发展能够缓解甚至解决当地农民就业难的问题,使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除此之外,在全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经验,也增长了见识,让我们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