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教育评论 > 正文

七一文学|“生命线”系列⑥打开沟通的大门

时间:2022-08-11 浏览量: 作者:张倩

作者简介:张倩,思政课教师,心理咨询师,特殊教育专业指导老师,时事评论员。

人与人之间常常因为缺少沟通而引发各种各样的误会。夫妻之间缺少沟通,会心生隔阂。亲人之间缺少沟通,会心生怨怼。朋友之间缺少沟通,会渐行渐远。那么师生之间缺少沟通将会怎样呢?

那天下大暴雨,第一节课上了十分钟后,小吉同学才匆匆赶到教室。当他把作业本交到语文老师那里时,语文老师问他:“为什么现在作业才交过来,是去哪里补作业还是抄作业去了?”他说:“我因为下雨迟到,所以现在才把作业本交过来。”可老师却不听他的说辞,当众责骂他并且把他的作业本撕成两半。第二天,小吉同学就不想去上学了,父母问他什么原因,他也不说话。爷爷奶奶给他施压,要他无论如何都得去上学。班主任和数学老师一直在劝说,但唯独语文老师没有出现。最后小吉同学把自己封锁在房间里不与任何人交流。

师生相处,难免会发生误会,产生矛盾。矛盾解决了,皆大欢喜;矛盾解决不了,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了解情况后,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工作:第一,找到任课老师,讲明该生目前的状况,希望他能和学生真诚地沟通一次,消除学生对他的恐惧心理与误解;第二,找到该生的好朋友和他谈心,首先给他精神上的安慰,其次帮助他解开心中的“疙瘩”;第三,联系心理辅导老师找准学生的病根对症下药;第四,告诫该生家长少一些唠叨、少一些责备、少一些否定,多一些关爱、多一些沟通,多一些肯定,帮助孩子减轻思想负担,让孩子重拾信心和前行力量。

有效沟通是一颗糖,无效沟通则是一把刀。本案例告诉我们,作为老师要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教师威严,在冷静、有效地处理问题的同时,也要顾及学生在同学面前的自尊心;作为学生可以选择课后或老师闲暇时间找老师详细说明情况解除误会。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察觉问题。这个案例是因为老师判断问题过于武断误解了学生,导致了学生思想压力过大而又得不到情绪的调适,于是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如果家长和孩子能沟通顺畅,亲子关系也很和谐,发现孩子问题能及时有效与班主任老师和任课老师沟通,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的话,这样的问题就能避免。

良好的人际关系重在沟通,良好的师生关系更要注重沟通。我们传统的师生关系过于强调“师道尊严”,这样其实会对教育教学以及学生心理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在新时代,我们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则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心理相容”。只有这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才不至于因为缺少沟通而产生彼此不尊重、不信任、不包容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