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教育评论 > 正文

李云勇:“志愿”花开别样红

时间:2022-07-22 浏览量: 作者:李云勇

贵州黔西市有三所小学是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固定支教点。从2002年7月华农学生徐本禹和同学们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到第二年他只身前来支教,到2005年两名学生曹建强、田庚开始组团定点支教,再到2022年7月15日,第17棒“本禹志愿服务队”完成一年支教任务回到武汉,前后180人的支教接力不知不觉走过了整整20年。

7月18日,第18棒支教团队启程,开始了又一年的循环,像索玛花候着春的消息,应时绽放,不一样的人讲着一样的故事。20年光阴转瞬即逝,华农“志愿”花开别样红。

志愿”之花,在华农绽放。在华中农业大学,想成为“本禹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并不容易。和其他同学一样,陈晓娟在大四那年报名参加选拔,300多名的报名者中遴选出70余名面试者,再经过面试,包括她在内的16人被最终选中。两次考核,一个名额难求。“在华农,能够选上志愿队,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润物细无声,华农“志愿”之花,让支教接力棒行稳致远。

志愿”之花,在乡村结果。华农“本禹志愿服务队”20年大山支教,不是简单的教学生识字,而是为山里孩子打开心灵之门,让他们也能与时代同行,不断成长进步。让10岁的孩子从原来的20分左右,逐渐到40分、60分,成功拿下班级语文成绩进步奖。近几年,村里考取大学的学生明显增多,出大学生的家庭也明显增多。“志愿”之花努力开,大山也能迎接好春天。

志愿”之花,助乡村振兴。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不容否认的是,走出大山的多,回报家乡的少。改变大山落后面貌,本地学子的责任重。“我看过了许多地方的风景,却依然热爱家乡的土地。”华农学子陈晓娟离开家乡读书,又回到家乡支教,画一个圆,也像一滴水滴入江河。陈晓娟用微薄之力推动故乡进步,“志愿”花开,助力乡村振兴的本地人会越来越多。

志愿”之花,绽放武汉、温暖乡村。“志愿”之花,让华农学子强国有我,助农村孩子追梦圆梦,助乡村振兴勇敢前行。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志愿”花开别样红,温暖山村,温暖孩子,改变命运,改变社会,必将绽放出更加美丽动人的风采,让中国更加美丽!

(红笔:李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