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2年7月华农学生徐本禹和同学们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到毕节市大水乡箐山村箐山小学支教,到第二年他只身前来支教,到2005年两名学生曹建强、田庚开始组团定点支教,再到2022年7月15日,第17棒“本禹志愿服务队”完成一年支教任务回到武汉,前后180人的支教接力不知不觉走过了整整20年。2021年,陈晓娟成为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来箐山小学支教的三名学生之一。与其他人不同的是,陈晓娟就是大水乡彝族人。她是听着徐本禹和一棒棒支教接力故事长大的,离开家乡读书,又回到家乡支教,画一个圆,也像一滴水滴入江河。
支教在中国,是最普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却也是“最见功力”“最见情怀”的实践行动。每年暑假,全国有上万支大学生支教队伍,奔赴祖国的角角落落。其中地处偏远地区的山区,成为支教首选地点。
支教是双方面的,一来让中小学生接触到外面世界的新鲜知识,二来让支教大学生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更好的了解中国、理解社会。然而,近年来“扰民式支教”,则是让不少山区孩子不胜其扰,有支教团队更专注拍照宣传作秀,时间短不说,至于具体能对孩子们起到多大作用,“并非其所在乎”。
华农“本禹志愿服务队”与大水乡箐山村箐山小学之间的“支教故事”,用20年的坚守和扎实有效的成果,诠释了“支教应该是心灵行动”,“传承才是支教最大的意义”。
支教贵在坚持,坚持才可升华为传承。20年的一次支教,就像星星之火,然而火光虽微却可燃烧至今。徐本禹,和他的“继任者”们,在彝乡大水乡一干就是20年,支教之火从未熄灭。每一个“本禹志愿服务队”一干就是一年,180人的接力行动,感动了乡民,感动了整个中国。青年并非轻忽代名词,青年认准了有意义的事就一直干下去,这样的“支教精神”,值得传承发扬,激励更多的青年“到广阔天地去”发光发热。
支教演绎传承,“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最美支教故事。一年的支教,在具体学生身上,所起的变化相比整个人生而言,可能微乎其微。然而,20年的接续行动,很可能改变的是一群一批批青少年的命运。陈晓娟就是其中的代表,耳濡目染“本禹志愿服务队”的故事长大,在祖国发展中成长发展,走出大山,接受好的教育,陈晓娟上大学后首先想的是反哺社会、援助家乡,以“本禹志愿服务队”队员身份回乡支教,自己也成了“读书改变命运”的示范,这样的传承故事,是“硬核支教”的内涵演绎。
支教不能是“刷简历”的道具,不能是走马观花的“表演式支教”,它应该是扎实的、发在内心的、一以贯之的、一诺千金的。20年的支教坚守、支教之火在此期间一刻未熄灭,如今连被支教的对象都成了支教队伍主力,这样的传承故事,当为“好支教”示范。
(红笔:程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