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教育评论 > 正文

【红笔热评】“本禹志愿服务队”20年接力支教展现青年担当

时间:2022-07-19 浏览量: 作者:林溪

在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大水乡,有三所小学是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固定支教点。从2002年7月华农学生徐本禹和同学们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到第二年他只身前来支教,到2005年两名学生曹建强、田庚开始组团定点支教,再到2022年7月15日,第17棒“本禹志愿服务队”完成一年支教任务回到武汉,前后180人的支教接力不知不觉走过了整整20年。

总有一些人让我们印象深刻,总有一些瞬间让我们感动落泪。“明年我毕业了一定回来教你们。”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在感动无数人们的同时,也让中国青年的如山承诺跃然可见。信守承诺,徐本禹甚至不惜放弃读研机会,只身重回贵州山村,在为民小学、大水乡大石小学支教两年。2005年,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成立,决定每年在本科应届毕业生中招募优秀志愿者,继续定点支教活动。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徐本禹的事迹鼓舞下,无数青年大学生就加入了支教行列。比如大水乡彝族女孩陈晓娟,就听着徐本禹和一棒棒支教接力故事长大。她在大一上学期加入学校“红杜鹃爱心社”,大四的时候报名加入“本禹志愿服务队”,离开家乡读书,结果又回到了家乡支教。就在7月18日,第18棒支教团队启程,开始了又一年的循环。尽管支教老师不同,但奉献服务的信念却始终未变。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客观而言,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是我国教育薄弱地区。教育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缺乏,这都制约着教育均衡发展。前不久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知》明确,2022—2023学年全国计划选派18292名教师。可以说,“本禹志愿服务队”的轨迹,映射着教育强国建设征程。

扛起担当,挺起脊梁。“本禹志愿服务队”前后180人的支教接力,也折射出当代中国青年的“硬核”担当。数十年来,是一代代中国青年,将个人成长成才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结合,以满怀赤诚追求理想,以开拓进取定义青春,在拼搏奋斗中创造了有目共睹的东方奇迹。陈晓娟就表示:“坚持高扬理想、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收获了成长和进步,找到青春方向和人生目标。”

时代在变,青春责任不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可以肯定,“本禹志愿服务队”的支教接力还将继续下去。越来越多中国青年也将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在奋斗点亮精彩人生,在支教中放飞青春梦想。

(红笔:林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