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教育评论 > 正文

【红笔辣评】20余教师海外“镀金”是在和“破五唯”唱反调

时间:2022-07-18 浏览量: 作者:殷建光

7月17日,有网友爆料称,湖南一所高校为短时间内提升博士教师比例,送二十余名硕士教师到东南亚一非知名高校读博,网友称这类博士为“水博”。18日上午,湖南省教育厅回应极目新闻记者称,目前有部门已经对此事展开调查。(7月18日极目新闻)

根据网上公示内容,这批博士共23人,所学专业全部为哲学(教育学)。就算一个大学需要博士,但是,也不会需要20多名哲学博士,这是显而易见的“博士政绩”工程,这种工程让人忧心,是典型的与破“五唯”唱对台戏。6月14日,教育部再次强调,坚决破除“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但是,为什么,一些高校还如此陶醉于崇尚博士学历呢?

现实是“在国外找个野鸡大学搞个文凭镀金,这种事情在高校很普遍。”因为大学要求老师有博士学历,为什么呢?很多学校从学院更名为大学、专科升为本科,或者通过教育部的评估时,博士教师的数量配比都是硬杠杠,所以不少学校选择自己通过国际交流等方式进行培养,于是“水博”就泛滥开来。有关部门应该反思,评价大学,学术科研水平是唯一标准,只有坚持学术至上、科研至上、业绩至上,坚持解决实际问题,坚持生产力转化率,大学才会走出学历风阴影,“水博”才不会有市场,破除“五唯”才不是一句空话。

对高校老师读博士,再正常不过了。但是,既然读博士,就应该是货真价实的真博士,这种成群结队的海外“镀金”、批处理,分明就是瞎胡闹,是在钻制度的空子,是在动歪脑筋打擦边球。高校如此陶醉于海外“镀金”,还怎么专心科研和教学?高校对于教师学历提升,不应该抖机灵,搞这种“作秀”工程,应该鼓励倡导教师拿货真价实的真博士,更应该鼓励教师搞真金白银的学术创新。否则,高校岂不是不务正业?

显然,一下子培养这多“博士”,又来个“出口转内销”的定向培养,其费用相当可观,问题是这样花出的钱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学术水平提升,只是带来了一个学历数字。而且,这样的大规模支出符合大学财政支出的制度法规吗?大学经费很充裕,但是,也不能乱花钱,大学经费应该花到真正的学术研究,科技创新中。学历提升说到底是教师个人的事,让他自己去做好了。作为大学,千万不能唯学历是举,否则,这个大学必然陷入浮躁与虚无。

大学应该是学术的乐园,不应该是学历的乐园。衡量一个大学教师的学术水平,是看他真金白银的学术成果,而不是他的学历。大学要发展,不是学历要提升,而是学术水平要提升。大学最重要的是鼓励教师找到自己的学术研究创新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坚持不懈,创新研究,成为一家之言,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产生学术力、科技力,这才是正道。打破“卡脖子”技术,建立学术创新高地,不是靠学历支撑起来的,而是靠学术铸造起来的。

我们的大学应该有这样的意识:一个大学教师,可以不是博士,甚至不是硕士,但是,他必须有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有自己能够叫响全国的学术水平,这就足够了。学术、科研之路是研究铺就的,不是学历铺就的。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思维关键是配套的评价机制改革要跟上,决不能让这种“先射箭再画靶子”的闹剧大行其道。

(红笔:殷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