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罗清芸,在武汉工程大学光能数理学院2020级数据专业学习,现在是学院团委副书记,罗清芸学雷锋志愿服务队队长。从2008年至今,加入到宜昌市志愿联合会、学雷锋协会、三峡青年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等十几家公益组织,服务时长达6200余小时。
下面,和大家分享我志愿服务道路的上3个小故事。
一个人·公益初心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我看到灾区现场非常心痛和难过,年仅5岁的我把自己的零用钱捐给了灾区,和弟弟通过义演义卖的形式筹集善款,自此接触到了公益这个词。2009年,父母带着我去了一趟汶川,当我看到灾区重建的很好,我觉得这其中也有我自己的一份力量。正是这样深刻的记忆使我在公益的路上一走就是十四年。下面请大家看一段三峡电视台采访的视频。
我和弟弟约定,我们把每年的压岁钱存起来,把可回收垃圾卖到回收站、同时通过义演义卖、捐出奖学金等形式,14年里,我们捐款捐物价值达到了5万余元。
2015年,在全国最美志愿者陈实老师的介绍下,我和弟弟开始结对帮扶一对脑瘫兄妹,那是一个单亲母亲带着两个孩子艰难度日,我和弟弟拿出自己的零用钱购买生活物资和营养品去医院看望被烫伤的哥哥,因为大家是同龄人,我们就结下了在学习和生活上互相帮助支持的约定。7年来,我们经常保持联系,把自己的学习方法告诉他们,鼓励他们克服困难、认真学习,并给他们赠送新衣新鞋。2020年,在我们结对帮扶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他们双双考入了宜昌市机电工程学校,哥哥因为腿脚行动不便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妹妹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烹饪专业。我们约定,未来也要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在十多年公益路上,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在我帮助他们的同时,我也会被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也更坚定了我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决心。同时我也在思考,很多青少年是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锻炼多方面能力,而社会也需要越来越多志愿者。况且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那能不能组织一支队伍,汇聚更多的力量,带领青少年学生来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呢?
一群人·队伍初建
2017年,我因为志愿服务获得全国最美中学生的称号。党的十七大代表杨自会和党的十九大代表王华君为我授予了罗清芸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的旗子,希望我能带动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真正的实践好新时代雷锋精神。目前,罗清芸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注册志愿者达1300余人,服务时长3万多小时。
每年寒暑假我组织中小学生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这些经历对于初生牛犊的学生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比如到过养老院或特殊学校做义工的同学们,她们对家人对同学好像多了一份宽容和友爱;比如帮助过贫困残疾朋友的同学们,他们对生活少了一份抱怨,多了一份朴实、节俭,更加的珍惜自已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从跟着前辈们做志愿服务,到影响带动着我的家人、老师、朋友,身边学雷锋志愿服务的人越来越多,我在学院街小学、宜昌市四中、宜昌市一中成立“罗清芸”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分队,我的妈妈作为家委会主任也成立了家长志愿服务队,以小手牵大手的形式让更多的家庭融入到了志愿服务活动中。
2020年寒假,我组建了宜昌市返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群,目前有近700名返乡大学生,承接了民主路菜市场、香景社区、CBD商业中心扫码测温、2022年宜昌市新春灯会、步行街和均瑶广场核酸检测志愿服务。前段时间,我接到招募省运会竞赛志愿者的任务,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次成长的机会。7月2日-10日,省十六运会青少年体育类体校组足球(男子U13)决赛在宜昌奥体中心举行。我招募136名返乡大学生参加竞赛服务,并全程做好统筹管理工作。由于足球在室外,加上天气炎热,突发情况较多。志愿者们或顶着酷暑,或历经暴雨坚守在担架、旗手、球童等各个工作岗位;技术摄像、裁判助理和播音员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地开展工作;同时机动志愿者细致周到地为志愿者、运动员做好后勤工作。接下来,我还将招募100名志愿者服务省运会篮球、游泳、足球等竞赛项目。
我的未来展望
首先是学理论,即要加强志愿服务理论知识的学习。随着团队进一步发展,由于服务对象需求的多样性,我们就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将理论和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
其次是建队伍,即加强核心成员建设。团队进一步成熟后,在平常的活动中观察发现适合且愿意做领队的志愿者,通过小规模活动锻炼他们的团队带领能力,逐步组建成一支5人左右的核心团队,发挥各自所长,协调合作,让队伍的发展更有序,让志愿服务的目标更明确。
然后是要学管理,即加强团队管理。这里我想说一个词,就是可持续。
搭建志愿者平台。志愿服务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要实现全面的可持续的协调发展,需要搭建学习、实践、保障、宣传平台,积极采取措施促进青少年志愿服务工作科学稳步的发展。
增强志愿者归属感。通过团队建设增强志愿者的归属感与价值感。例如定期组织志愿者参与团队活动、关心志愿者的生活与工作、节日送上温馨问候等。
建设激励机制。志愿者也是普通人,他们主动参与志愿服务虽然源于奉献和爱心,但仅仅依靠爱心、激情和道德感召,一来难以保证持续性,二来不利于志愿群体的快速稳定扩大。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有着很强的内在正相关性。事实也证明,哪些地方激励机制建设得好,哪些地方的志愿服务活动就开展得好。
未来,我和我的团队将会不忘初心,继续传承志愿服务精神,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明确发展目标,搭建更好的、更成熟的青少年志愿服务平台,锻炼新时代志愿者的同时,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武汉工程大学光能数理学院2020级数据专业学生,现任院团委副书记,“罗清芸学雷锋志愿服务队”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