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的生命走向尽头,如何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82岁十堰退休教师朱习贵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捐献遗体“再当最后一次老师”。老人因脑梗离世后,儿子含泪完成父亲遗愿。“再当最后一次老师”,这“最后一次”的课堂主题就是如何让生命在尽头闪烁出价值的光彩。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在中国人的习俗里,有“死者为大”的意识,这是对生命的尊重,这是对逝者的敬畏,这是自然经济时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死者为大”正在与时俱进,应该以尊重死者遗嘱为大,以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为大。很显然,朱习贵老师走到了前面,他找到了实现生命最大价值的方法——捐献遗体。这不仅是对医学作出的贡献,更是对生命的最大尊重:让生命尽头的意义最大化。
捐献遗体,树起丰碑。遗体捐献对于医学教学和医学科研有着重要意义,可根据遗体研究逝者生前的发病史,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更好地找到治疗的方法,故此,遗体本身就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教育载体。遗体的最高尊严是奉献——捐献后用于医学解剖,甘做“无语良师”,又称“大体老师”,这是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朱习贵老人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为医学作出的贡献,将为更多患者提供治愈的希望,他用身体点燃了生命价值的永恒之灯。
人生漫漫,唯有奉献。朱习贵老人毕业于湖北气象学院,从普通教师到副校长,认真勤勉、任劳任怨、爱护学生,多次获得省、市、县级“优秀教师”“优秀工作者”等各类荣誉。他说:他当了一辈子的老师,去世后还要继续当老师,当我们十堰医学生的“大体老师”,最后为医学做点贡献。这是把职业变成了生命的纯粹,这是把梦想变成了现实的需要。如此职业认知,堪称中国最美!
我从自然中走来,我用生命之光回馈自然。受传统文化影响,对遗体捐献,人们从内心上是拒绝的。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观念在逐步转变,在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接受遗体捐献。可是,目前捐献的遗体数量与医学教学和研究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期盼更多的人学习朱习贵老师,让遗体捐献成为一种精神崇高,让生命之光在为社会做贡献中闪亮。
(红笔:殷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