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及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多次提出,打造“面向人人”的“大美育”。 真正重视美育,绝不是提倡应试美育,而应该是开齐开足开好每一节美育课,以及开展好学校的艺术展演活动。以高素质的美育老师,推进面向人人的美育教育,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审美能力和健全人格的人。(11月10日《新京报》)
“扭转美育‘被边缘化’,关键在提高师资力量”,好像有了美学师资力量,提高美学师资力量,美育就能突飞猛进,美梦成真。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太狭隘,很不靠谱。
应当看到,美育教学无所不在。从小学开始,美育教学从没缺席。数学老师教我们画灯泡,里面有轴对称美学,让人看着舒服;独钓寒江雪,飞流直下三千尺……多美的诗,画出来也是很美的画;看不到语文、数学、品德等对美育的潜移默化作用,把希望寄托在专门的音体美等所谓的“美学老师”身上,这种隔离式的美育纯粹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能让美育走下坡路,甚至走入死胡同。
现实残酷,美学评奖打脸多多。美育看重拿奖,信奉获奖就是硬道理。很多作品有人造假,评委爱之可获特等奖,评委厌之连入围都难。比如,《温暖的小手》入选摄影国展,评委赞誉高,摄友评价低:违反基本的安全常识,没有安全,追求美好生活岂非空谈?“纵做鬼,也幸福”,违反民众的基本追求,哪有半点美感可言呢?又怎能“十三亿人共一哭”?
事实表明,“美学老师”先天不足。媒体曾报道过重点大学音乐生不会唱歌,美术生不会画画,让人大跌眼镜。去年夏天发生的四川音乐学院腐败案件,将艺考领域潜规则暴露无遗,关注度一度燃爆网络。美学很难有统一标准,比如这幅画,你可能觉得很美,而专家就会觉得一文不值,梵高生前惨淡度日就说明了这类现象的大量存在,美学老师很可能把人带入美盲、腐败等邪路。
不守规则,山头主义贻害无穷。美学很难有标准答案,但是美学发展到今天,是有规则的,在遵守规则的大前提下,打破规则去创新是允许的。同一个地方,有摄影家协会,民俗摄影协会,艺术摄影协会等存在,各打各的小算盘,各拉各的小圈子,评出来的作品,标准不一,不是以公认的美学理论服人,哪怕是外行看来,都觉得不美,这样的现象多了,就很可能让美育错路狂奔。
只恐学校“美育课”,不动美育梦。名家们曾流传一句很经典的话:你看不懂,那就对了,大师的作品岂是普通人能看得懂的?白居易征询老妪意见,作品流传千古,美名千古流芳,我们要抓好美学教育,就要学习白居易。让广大的非美学课程老师参与美育,让广大的普通民众参与美育,遵守规则,遵守良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美育才能走入正途,走入坦途,推动健康中国顺利前进。
(红笔:李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