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近日,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上引发热议。作者回顾自己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故事,打动了大批网友,也深深感动了笔者。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梦想之路从无坦途,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致谢》的作者用自己的青春奋斗史很好地作了诠释,也让我们每一位读者驻足停留、审视自己、奋斗人生。应该感谢《致谢》为我们的人生竖起了一面奋斗的旗帜!
“博士”这个称谓可以算作学术界最高级别的学位,是对一个人原创成就的能力的肯定。笔者从未想到,这个隐藏在学术论文之后的、极易被人忽略的答谢部分,竟然蕴藏着如此多生动细腻的生活细节,展现出作者如此情真意切的感受,引发了如此积极而深远的反响。相比论文本身,答谢的篇幅虽然不长,但却让百万读者心生共鸣,它背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加具有开启人们心灵之窗、脚踏实地奋斗前行的时代价值。
“贫穷则可能让人失去希望。”除了生活中的贫困,精神上的煎熬同样让作者备受刺激,“如果不是考试后常能从主席台领奖金,顺便能贴一墙奖状满足最后的虚荣心,我可能早已放弃。”这看似调侃的自嘲,与其说是寻回人前的尊严,不如说是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对知识的渴求,对梦想的执著,更是对“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多年的抗争,让他成功实现了人生的“跨越”;二十二载的奋斗,让他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生动注脚。
向《致谢》致敬,感谢它真诚的诉说,启迪我们直面人生;感谢它坚定的追求,引领我们坚持不懈;感谢它睿智的思考,激励我们发现阳光;感谢它美好的梦想,引领我们走向美好。“世事难料,未来注定还会面对更为复杂的局面。但因为有了这些点点滴滴,我已经有勇气和耐心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征程漫漫,惟有奋斗。读懂《致谢》背后的奋斗精神吧,每一个人都是一部奋斗的史册,每一个生命都是一条奔腾的河流。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定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作者:殷建光 编辑:敬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