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在教育公平上迈出更大步伐,更好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有微博评论指出,“让每个孩子的人生都有出彩的机会,这是来自国家层面的宣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发展取得新成就,教育公平和质量较大提升。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8%,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20条底线”要求,95.3%的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20万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应该承认,这些年来,我们在促进教育公平,尤其是助力寒门学子进入高等学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单从数据来看,这只是保障了基本的受教育权,但保障农村、山区孩子有学上,不辍学,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毕竟,资金雄厚的学校才能招揽更多教育人才,而优秀的教师总是会流向待遇优厚的地方。事实上,现在很多一、二线城市的重点高中招聘老师,都开始要求名校硕士学历,深圳某中学招聘的老师甚至是清一色的清华北大,至于那些抢手的名师,更是炙手可热,高昂的薪酬比情怀更具吸引力。
“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千百年来,教育是寒门学子“鲤鱼跃龙门”的重要途径,而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念,更是激励他们发奋苦读,坚持下去的力量所在。可毋庸置疑的是,现实境遇里,一、二线城市比小城市、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好得多。如果教育公平的阳光不能折射到拐角处的阴影,教育资源分配的巨大差异就会让弱者失去参与机会。所以,促进教育公平,就要使弱势群体得到更多的政策优惠。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总会倾向于资本力量强的一方。高等教育“扶强不扶弱”就是如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显然并不允许这样的“丛林法则”延伸到义务教育领域。这就需要国家层面通过更加强有力的顶层设计,从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到录取、帮扶政策的调整,应该继续向西部地区等教育欠账较多,发展不够平衡、政策红利释放不够充分的区域大力倾斜,从而真正让山区孩子、寒门学子有机会读名校。
(红笔:陆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