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教育评论 > 正文

张家玮:“限带手机”才是校园该有的模样

时间:2021-02-03 浏览量: 作者:张家玮

“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近日,教育部针对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印发的通知,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家长们喜大普奔的情景相比,学生群里则哀嚎遍野。先表明我的态度,至少在现在看来,这一举措很有必要。

也是碰巧,这几天网上流传一段视频,人高马大的儿子沉迷网游,父亲要拿走设备,儿子歇斯底里,对父亲破口大骂,还威胁道“你摔你试试”。隔着屏幕都能体会到父亲的无奈,看看评论,除了点评从小溺爱终酿苦果,更多的是对网络游戏的深恶痛绝。类似这样的视频、报道已见怪不怪,因为太多了,网络游戏成瘾不光是在中小学生中,在大学生、甚至成年人中都存在,换句话说,对网络的过度依赖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临睡前我下载一个短视频软件,想着随便刷刷就休息,结果再一看表到了凌晨3点,不知不觉玩了4个小时且毫无困意,短视频以15秒到1分钟的频率连续刺激我的大脑,使之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就算是后面勉强入睡的几个小时也属于“垃圾睡眠”,连梦里都是那些有节奏的音乐。慢慢的,睡前刷视频成了我的固定动作,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精神鸦片”,尽管里面有些负能量磁场不会冲击到我的三观,但确实影响到我的休息,尽管每次刷完视频后我都下定决心明天早睡,可到现在依然停留在口头阶段。

大人尚且如此,何况小孩。朋友家的孩子三岁,都说是个又聪明又乖巧的宝宝。确实聪明,因为2岁就会解锁手机,确实也乖,只要一哭闹,放个平板电脑就能保持个把小时一动不动。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变的如此“聪明”和所谓的“乖巧”,你品你细品。有的父母一回家就只顾着玩手机,小孩子效仿,成了反面的“言传身教”;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安静,自己省心,主动拿电子产品给孩子玩,孩子因“小猪佩奇”产生了屏幕依赖,“低头族”开始走向低龄化。我们不能等到孩子离不开手机时,再去教训他们玩物丧志,不能等到他们视力下降时才后悔不已,该管的时候一定要管。

手机方便学生与家长联系,方便学生获取更多信息与知识,等等,我想这应该是大多持反对意见者的理由。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看问题一定要抓主要矛盾,很多学生自主学习动力不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不强,除了因痴迷网游造成的学习成绩下降、近视率高、体质下降等情况,还有一个更值得重视的问题,那就是伴随网络兴起的“丧文化”,网络迅猛发展,但也随之产生种种乱象,质量参差不齐,内容泥沙俱下,给处于三观形成期的他们构成威胁,如不提高警惕,就可能在一次次“短暂的视觉冲击”中,让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受到无形冲击,甚至在跟风模仿中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手机、网络都是时代发展进步的产物,所以有人提到,“禁用”是违背规律,简单粗暴,不如“导用”,应变“堵”为“疏”。这属于看通知只看标题,没有领会精神,用扣字眼的“文字游戏”来解读的。通知里明确提到,确有带入校园需求的,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请注意,这里是进校后统一管理,放学了还你,不让带进课堂是为了保证聚精会神的学习。也明确提到了建立沟通热线,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要求;提高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等等。敲黑板,划重点,五条要求,字数虽然不多,但每句话都含义丰富,可做、能做的事很多。

“年少不知曲中意, 再听已是曲中人。”学生们还小,还理解不了为啥出这样的通知,“剥夺”他们的自由,就像我小的时候,不知为啥天天被“逼”着读书学习一样,这还需要家长、老师,大人们耐心的引导,等他们长大了,一定会感谢当年如此严厉的你。更值得家长们高兴的是,通知里还有这么一条,“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这个饱受诟病的问题,教育部终于出手了。

朗朗书声,健康体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才是校园该有的模样。

(作者:张家玮 天津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