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不得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不得把人才称号作为承担科研项目、职称评聘、评优评奖、学位点申报的限制性条件。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十个“不得”从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导向、严格底线要求、优化评价方式、加强学风建设、健全长效机制、开展专项整治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
论文、帽子都是高校科研的载体,但不能过度,更不能达到“唯论文”“唯帽子”的程度。就拿论文来说,时下高校普遍做法是,谁的论文多、谁的论文“层次”高,谁的奖励、荣誉就多。“唯论文”也并不是说在老老实实做学问,更多的则是“应景式”“浅层次”地玩概念,属于压根深入不下去的“伪论文”。而“帽子”附着了太多额外东西,很容易造成机会不公。这些广而告之的帽子,很容易造成人才无序争抢,也不利于教育资源均衡分布。
“唯论文”“唯帽子”,也是教育治理上的懒政。“数论文”很容易,然而论文注水,甚至造假炮制并非难事,而且之前“核心期刊论文”上附着太多东西,引得高校老师被论文所绑架,熙熙攘攘皆为论文尔。而各种唬人的帽子,很容易为科研项目、职称评审等利益分配载体提供背书,更有人拿着帽子到处抢利益,严重挤占了有限的学术资源,也严重干扰了正常学术秩序。毫无疑问,“唯论文”“唯帽子”无益于科技强国,只会造成高等教育的内卷。
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就是向教育本质回归。炮制没有价值的论文,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更会造成学术资源错位配置。好的科研成果,用精心撰写的论文诠释,本无可厚非,但不可以注水,更不能为了额外利益造假炮制。以论文数量衡量学术成就,不妨让位于推行长周期性代表性成果评价。对帽子能减则减,不能再让各种乱七八糟的帽子扰乱学术秩序,造成学术资源分配简单粗暴而不公。那些含金量高的帽子评比,也要杜绝深度利益捆绑,不能再让帽子成为招摇撞骗骗取资源的“道具”。
“唯论文论英雄”“有帽子都好办”的做法,简单而粗暴,不能体现真正的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要从评价端正本清源,向教育本质回归。具体执行层面的细化工作任重而道远,让我们谨慎期待具体落实举措的落地。唯其扎紧杜绝学术掺水、造假的篱笆,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的明天当不会遥远。
(作者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师 编辑: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