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鉴于当下高校教师科研评价重数量、轻质量的“唯论文”问题比较突出,《方案》强调“必须突出质量导向,实施分类评价,并探索国防科技等特殊领域教师科研专门评价办法”。
高校之所以处于学校体系的塔尖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国家的许多重点实验室建在高校,许多重大科研成果来自于高校,许多发明专利产生于高校。因此,高校教师不仅必须聚焦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人才培养的主责主业,还担负着科学研究、技术攻关、科技创新的使命任务,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军。所以,评价高校教师,既不能单纯看教学水平、教学能力,也不能片面看科研水平、科研能力,必须全面地、多元地、综合地考察,体现分类指导,避免“一刀切”。
突出质量导向,更加重视科研成果的独创性、原发性和社会贡献率。评价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质量,论文发表的刊物级别、影响因子仅仅是重要参考。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文章本身的学术价值、理论水平、社会贡献、对立德树人的促进,以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情况。既要是看成果是否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创造性、创新性的突破,又要看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情况。唯有突出质量导向,摈弃功利化倾向,方能让高校教师真正潜心科研,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卡脖子”和“捅破天”的研究领域做出重大贡献。
实施分类评价,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科研领域的指导地位,做到因学科、因岗位制宜。“唯论文”的顽瘴痼疾主张采用同一个标准体系去评价所有人的所有成果,是典型的“一刀切”思维,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是相左的。评价教高校师科研成果,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分门别类地制定相对应的评价标准和办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决不能为了“便于操作”而人为地搞一刀切。同时,对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者应当建立专门认定机制。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必然引发“学术论文”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当下国内的学术论文数量上虽然全球第一,但真正高质量、高水平的好文章还是少了。唯有主动适应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要求,持正科研评价的质量导向、实施分类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等机制,才能充分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切实破除 “唯论文”的顽瘴痼疾,涵养高校良好的科研生态,为促进我国早日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做出应有贡献。
(作者系湖南邵阳学院教授 编辑: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