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教育评论 > 正文

杨睿华:“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是新时代劳动育人的鲜明导向

时间:2020-03-28 浏览量: 作者:杨睿华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对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其中关于“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表述,意味着劳动教育决不是“花架子”,而是要“实打实”地贯彻落实,并且将体力劳动的重要性放到了突出位置,体现了新时代劳动育人导向。

古人主张“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知行合一”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围绕“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将“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育人的鲜明导向。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既要重视向书本学习,更得重视向社会实践的无字大书学习。只有在参与生产劳动中不断培养劳动技能、增进和劳动人民的情感,方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劳动育人”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是人才成长的内在需要。然而,在应试教育、就业教育指挥棒的影响下,大中小学对于“劳动育人”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落实情况千差万别、不够理想。家庭、社会、学校,甚至包括青少年自身对“劳动教育”不以为然,育人实践中“劳动教育”被忽视、被淡化也是司空见惯,有的学校虽将劳动教育提上日程,却也存在形式化、片面化,以及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的尴尬,显然有悖人才成长规律,也和国家建设需要和社会需求不符。

《意见》指出:“将劳动教育与智育区别开,防止用文化课的学习取代劳动教育。”这就对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做出旗帜鲜明的规定,要求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对劳动的认知不仅仅限于知识层面,不仅仅是坐在书斋里进行“脑力劳动”,更重要的问题在于让青少年身体力行,投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劳动体验,要脚踏实地地进行体力劳动,让“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成为劳动教育的常态,体现了新时代劳动育人的鲜明导向。

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鲜明导向有着厚重的历史渊源。毛泽东同志就曾主张“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 他不但倡导“工读主义”“五七道路”,鼓励青年学生上山下乡“学工、学农”,并且自己就是热爱劳动、身体力行的典范。他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文章中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主张“实践出真知”,离开了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就容易脱离群众,也就难以避免地偏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鲜明导向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故此,以劳动教育促进人的意志力、抗压能力、创造能力的锻造,是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选择。在”出力流汗”的劳动教育过程中,青少年不但锻炼了体魄和毅力,体验了体能的抒发与审美性快乐,并且又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更重要的在于形成了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价值观念。

全国大中小学当积极响应中央要求,将“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劳动育人导向落到实处。“劳动育人”是对优良传统的继承,是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更是对人才成长路径的拓展与完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意见》要求,结合实际分学段、分类别地制定富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大中小学依据方案将劳动教育和“德智体美”诸育有机结合,引导孩子们在活生生的劳动实践中培养健全独立的人格。

(红笔:杨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