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年轻博士张雨晴老师从220多名教师中脱颖而出,被授予2019年度“科研之星”称号。她研发的只有70纳米左右的新型表面增强拉曼探针,可以为快速有效探测肿瘤细胞解决关键问题。(2020-01-13《钱江晚报》)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改革开放以来这句知名度最高、对国人最有影响的口号放在张雨晴老师的研发项目上可谓恰如其分。普通的SERS探针成像速度太慢,往往需要1-2小时,远远落后于临床需要。如今张雨晴研发的探针,拉曼信号整体增强,可以把成像时间缩短到几分钟,甚至1分钟以内。这种“又小又快又好”的探针,为突破SERS生物成像发展瓶颈,实现快速超灵敏生物成像开辟了新机,无疑为提高治病救人的成功率大大争取了时间。
人本向度是科研的价值所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时代要求,也是科研价值的重要评判导向。按照现有的SERS探针成像速度,医生不可能在做开腔手术时多等1、2个小时。张雨晴的研究如果成功应用于人体,不但能直接减轻患者痛苦,并且也会大大降低临床医护人员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医护人员救死扶伤,往往就是在“和死神赛跑”,这项将1-2小时才能成像的难题变成了分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无疑在临床肿瘤的治疗手术中体现了真科研、好科研的价值所在。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刚满30岁的张雨晴老师,已经连续两次在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子刊上发表论文,5年内在影响因子超过10分的TOP学术期刊上发表7篇论文。万丈高楼平地起,机会往往青睐有准备的人。张雨晴也不是生下来就是天才,她重复实验上百次,发表相关论文前后准备了三年,部分研究工作从她读博期间就已经开始了。毋庸讳言,如果没有导师悉心的指导,没有学校有力的政策、资源和平台的支持,张雨晴的梦想恐怕也难以成真。能够追梦圆梦的好时代,值得每个人去珍惜。
不负韶华、只争朝夕。我们在感恩新时代的同时,更要深深地懂得自身的努力最重要,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刚入职不久的张雨晴一边搞科研,一边带学生,挤地铁时别人都是在刷手机,唯有她在挤时间看文献。“一个月不看文献就感觉落伍”“随时跟上时代潮流”和“有人提前一步发表成果”的假设,让张雨晴产生了不竭的内生动力,即便是身怀六甲她也甘愿冒着风险反复走进实验室。“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绝不是一句空话,张雨晴用自己的生命和倍加的付出为国人上了生动一课。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世界上最大的浪费就是虚度光阴、辜负韶华、浪费时间、蹉跎生命。中国传统文化“俭”的智慧主张的就是将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利用到极致,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张雨晴的拉曼探针研发在生物体内成像速度上取得新突破,并且她克服自身怀孕生子与技术研发时间相冲突的特殊困难,挤出一切可用的时间投身研发事业,同样也是在和生命赛跑,谱写了一曲不负韶华、只争朝夕的奋斗赞歌。
(红笔:胡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