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教育评论 > 正文

胡文江:一定要把国情国史融入国民教育

时间:2019-11-20 浏览量: 作者:胡文江

“广泛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要坚守正道、弘扬大道,反对文化虚无主义,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发布,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迫切需要同国情国史普及程度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做出重要部署。

面对所谓“公知”“意见领袖”“段子手”们蓄意歪曲历史,抹黑英雄,虚无文化,针对全体国民的国情国史的普及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必要、尤为迫切。《纲要》特别强调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引导他们树立国家意识、增进爱国情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其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四个感”,则是基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四观” 宣传教育、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之后又一个新提法。

由香港修例风波引发的长时间的激进暴力犯罪,凸显了把国情国史融入国民教育已是迫在眉睫。从黑衣人、白衣人到蒙面人,从打砸抢烧到恐怖暴力,香港极少数青少年的激进犯罪行为引发了海内外的一致谴责,为了止暴制乱、恢复秩序,目前已有4000多人被刑拘。这些问题看上去是青少年的问题,根子却在他们的父辈身上,在当地的社会环境身上,甚至在某些“外部势力”及其代言人身上。

事实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在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方面做出了一整套富有针对性的顶层设计,其中强调“加强对香港、澳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和青少年的宪法和基本法教育、国情教育、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教育,增强香港、澳门同胞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这和《纲要》树立“四观”、增强“四感”的要求显然是高度一致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作出了“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现到国民教育全过程”的决定。这和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深化改革开放史、新中国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民族近代史、中华文明史教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要求显然也是高度一致的。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从今年7月底中央印发《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通知》,到下半年密集发布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已经将对党史、国史的学习从党员领导干部扩展到了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国民。通过文物、博物馆、特别是网络等国民素质普及教育路径,加强全体国民,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防止外部势力及其代言人散布“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的有效渠道。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大庆之年,也是某些别有用心的“外部势力”及其代言人企图有所动作的年份。面对当前香港局势,针对当地青少年加强国情国史的普及教育就显得尤其必要。应该说,国情国史教育不光今年要抓,还要抓在平时,但今年要重点抓;国情国史教育不光抓港澳,还要全面抓,但重点要抓港澳;国情国史教育不光抓青少年,还要抓全社会,但重点要抓好青少年。

把国情国史切实融入国民素质普及教育,需要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摆事实、讲道理,给青年学生提供公益参观、考察交流和实践锻炼等平台和机会,引导他们深度了解真实的中国,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以此戳穿历史虚无主义的假面,铲除各种似是而非的“灰段子”“毒段子”传播和存活的土壤,切实筑牢青年学生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的根基。

(红笔:胡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