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堂的关键是有效。难处是如何有效。怎样把高深的理论讲得深入浅出,怎样用科学的理论解释世界,怎样传承红色基因代代永续,避免书本与现实“两张皮”,防止“教条主义”和“无味说教”,适应时代变化,讲好中国故事,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和创新的主题。
暑期“三下乡”活动,把思政小课堂搬进社会大课堂,架构了校内和校外课堂的渠道,联通了理论资源和社会资源,形成了校内外融合的立体化育人课堂。
暑期“三下乡”活动拓展了思政课堂。思政课堂的优势在于理论方面的高屋建瓴,授课方面的系统完整;劣势在于以理说理,纯粹理论灌输,空洞说教,效果大打折扣。大学生利用暑期探访红色基地、走访英模人物、下乡入户干农家活吃农家饭,考察工业建设和重大基础设施,感受家国变化……行为和场景的更替,唤起身心,加深理论认知,大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和形式,起到了理论课堂无法解决的作用。
远离社会,躲进书斋,不问世事,培养的是“书呆子”。社会需要的是,胸怀祖国社会,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暑期“三下乡”活动使广大学生走出教室,亲炙社会,从衣食住行游购娱的细微变化,从“买根葱”、“订张票”、“吃碗面”、“住个店”的日常举动,触摸生活的温度,主动融入社会,主动观察社会,体会社会的快速变化和飞速前进。
改革开放40年的沧桑巨变,中国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生动现实,必须要到已发生且正在发生的社会变化中去,用身、用脑、用心,感受社会发展。百闻不如一见,国家的变化,必须要让青年学子置身变化的旋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发,向各行各业的人学习,向社会学习,再正确的观点也蕴藏在路上变化的风景之中。
“纸上得来终觉浅”,所有的理论需要在现实中验证,所有的理论也必须在现实中获得。“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到农村,进社区,下车间,用丰富多彩的暑期“三下乡”活动构筑“无边界”的思政课堂,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作者系汉江师范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