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工部门送来一份关于给予某同学小A处分的文件,请我签发。看罢拟定处分学生的文件、学生本人检讨以及所发生事情经过,我陷入了沉思,迟迟没有动笔。
作为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者,从学生管理的角度考虑,给予学生处分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但从学生成长的角度考虑,给予学生处分又是一件“难办”的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我们对于犯有过错的学生都采取“一罚了之”的办法,这样的行为放在教书育人的学校是否有简单粗暴之嫌呢?
为了搞清楚小A同学做出错误行为的原委,我请小A的同学和她们的辅导员到我办公室,想听听大家眼中小A同学的画像究竟是怎样的,处分的理由到底充不充分?
辅导员介绍了学生的大致情况:小A同学正在读大二,西部人,父母离异,家庭情况一般。该生身材姣好,爱漂亮、穿着讲究、消费较高。考虑到她是离异家庭、且随母亲,院系还在讨论她提交的困难资助申请。
小A同学拟受到处分的原因是:先后三次“偷拿”同学口红等用品,约合人民币1000多元。辅导员教育无效、第三次案犯之后,被盗女生报警要求赔偿损失,要求学校和警方对其从严处理。
小A同学在警方和辅导员的教育和要求下,写了检讨书和“作案”情况说明,在警方训诫谈话后回到学校。回校后,被盗女生再次强烈要求给予小A同学处分。院系经过研究,决定上报学校给予其警告处分。
这么简单的事,处理得有理有据有节,警方履职、辅导员尽责、被盗学生拿到现金补偿、“偷拿者”受到处分且不用拘留……这看上去应该是皆大欢喜的事。
如果单从事件发生的“点”上看,这样的处理比较公正,也不存在什么打击报复或不公行为。但从事情的“面”上思考,就觉得有不少问号需要拉直,有不少问题需要厘清。比如,小A同学中学时期是否也有类似表现?是否有恋他人物癖等心理疾病问题?是否和家庭关系紧张相关?是否想通过“偷拿”方式引起师生关注?是否嫉妒被盗女生的化妆容貌而故意为之?是否缺钱而“偷拿”女生用品而盗卖敛财?是否因同学关系处理不当导致被盗女生成为目标靶向?还有,小A同学的父母怎么看?小A同学本人究竟是怎么想的?寝室的同学怎么看?等等。我觉得有好多问题需要理清。
遗憾的是,对于这些“问号”,辅导员只能以“大概”“可能”和“差不多”的方式回答我。因为不能说服我,不能让我满意,我不能签字。如果签字,就等于在小A同学心理和身体上埋了一根刺。她还在读大二,这根刺还会生长,不仅会影响、刺痛、伤害自己,同时还有可能伤害她的同学,包括被盗女生,这是我所不愿意看到的。
——从辅导员工作作风方面来看,小心求证、全面了解、合理解决,需要真正树立为生服务的工作理念,拿这起事件来说,辅导员是否做到了深入宿舍、全面了解、听取各方声音、了解真实情况,这一点很重要。
——从辅导员工作能力方面讲,处理类似事件往往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知识,具备与家庭成员破冰沟通的能力,具备取得家庭全力支持的能力,具备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抓工作的能力,具备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能力。
——从辅导员立德树人方面来讲,辅导员要以奖励和鼓励为主,立足学生长远发展和全面成人成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聚焦学习主业、提升德育效果、做到内外兼修。
——从学生工作品牌建设方面来看,能否把学生爱“偷盗”这事作为一项共性和特性的课题来研究,深入剖析学生管理教育中的难点重点,结合案例提出科学的、可操作的、实效性高的方案,为全省、全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有益的借鉴。
——从学生情绪发酵和舆情管制方面来讲,辅导员第一次接到学生“报警”之后,可以全面了解,思想引导,行为矫正,让有“偷拿”行为的学生及时察觉问题,于心纠偏,于行纠正,避免再犯。
——从法律角度来看,对于学生所拍视频和照片坚决不能上网,包括“偷拿”同学的肖像权和隐私一定要受到保护,对违法、违纪和违规的学生,一定要给予从严处理,强化学生工作主导权,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满足其要求。
——从家校联合育人层面来讲,一定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清家长隐瞒学生身体、精神、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危害性,学生事发之后处置的严重性,和人员、时间、资源等浪费以及所带来的社会、家庭影响,说服家长配合学校,共同朝向育人成才目标一起努力,让家长提前把学生身体、精神、心理和行为问题报告给学校,让院系集中会诊,辅导员引导服务,努力让学生向好向上向善发展,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最重要的,从中央要求层面来讲,当好“四个引路人”是思政工作者的分内之事。我们应该切实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要注重真正从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的角度对待犯错学生,不能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消弱了高校“以文育人、成风化人”的功能,而过分强调管理的手段、处分的思维,致使问题的处理有些表面化,或者过于简单粗暴。
在处理这起事件的时候,又一个院系也发生了此类偷盗问题。“偷拿”者同样也是女生,也是三次偷拿同学口红等女生用品。该生向辅导员自爆中学时得抑郁症天天吃药,也曾“偷拿”同学物品。该生家长当天也来校处理此事,诚恳道歉,说是自己要求孩子不向校方报告患抑郁症病史,也没督促学生上大学后按时吃药,以至于旧病复发。目前,这名患抑郁症的女生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教育层面来说,则变成了家庭背景多元、个性多样的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同不够适应、不够专业的教育行为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的辅导员工作面临诸多新问题新矛盾和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具体事件不能想当然地下定论,更不能以“差不多”“大概”“可能”“也许”等方式搪塞应付。
故此,我们唯有倍加珍惜每次的专业化培训机会,虚心聆听来自前辈们的实务指导,唯有本着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服务的指导思想,运用 “协同育人”的方式方法处理问题,唯有努力把工作做得更细致、更扎实、更有利于学生成长,才能在学生工作中守正创新、再立新功。
(红笔:杨宏斌 系高校党务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