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教育评论 > 正文

虹野:清理“四唯”不能只清“四”不清“唯”

时间:2018-11-01 浏览量: 作者:虹野

长期以来,“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现象在科研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院士评选等科研活动中盛行,饱受诟病。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今天联合发出通知,开展“四唯”专项清理行动。此次专项行动,各部门圈定了自己的行动重点。(中国教育报10月24日)
在教育界“论文、职称、学历、奖项”和教师荣誉、薪酬息息相关,而四者形成的循环论证使得教师在物质上、精神上牢牢地被“四唯”绑定,甚至心理扭曲,有的人为了论文、奖励不择手段丧失底线,此次清理“四唯”可谓是深得人心。
但是,长期以来“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造就了很多“教授、专家”,其中有些人是真材实料又符合评价规则,有些人是投机取巧符合规则,有些人是违规违法符合规则,开展“四唯”清理不可一概而论。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四唯”专项清理行动的执行者还必须依赖于靠“四唯”评价出来的“专家”执行,故“四唯”清理需针对“评价体系”而非是清理在“四唯”评价中获益的“专家、教授”。
正如行为主义鼻祖华生谈及社会实验时所说:“危险来自控制的迅速减弱,对行为新形式的尝试过于表面化,也来自于未经充分试验便接受新的方法。”清理“四唯“专项行动很容易用不成熟的评价体系“浅尝即止”,或者用类似于“论文”之类的替代方式进行表面化的改变,比如现在不少高校用“唯项目”、“唯留学”的方式评职称和奖项。
“四唯”评价体系的出现,罪魁祸首并非是“论文”、“职称”、“学历”和“奖项”,而是“唯”。这需要深入思考产生“四唯”的环境,不改变产生“四唯”的环境,即便是清理了“四唯”,还会出现诸如“唯项目”、“唯留学”、“唯投票”、“唯教学”等新的“四唯”。
在教育学术界,职称、学历,项目、论文,荣誉、奖项之间有利益纠葛,其根本原因在于用“身份”、“等级”的管理方式大行其道,在管理中重能力、轻职责,重审批、轻评估,重身份、轻劳动……“身份”背后附加了太多的利益,以至于“身份”取代本职工作成为了教育学术界追求的目标。“没有身份就没有学术,有了学术才会有身份”,这成为了一个死循环,以至于不少青椒不惜铤而走险进行学术造假以求谋得“身份”。
时至今日,我们意识到了“唯职称、唯学历、唯论文、唯奖项”的危害性,但是并不能说“职称、学历、论文、奖项”在各种评价中就没有一点参考价值,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肯定也是不妥当的。在清理“四唯”专项行动中,只清理“四”不清理“唯”肯定是不妥当的,这需要让职称重新回归到“职务”的正途上;学术评价少些外行的“量化”评价多些“同行评价”;荣誉回归荣誉不要和身份、利益参合在一起;不管是项目还是教授岗位不能只管审批不管验收……
把身份、岗位职责、薪酬通过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建立客观公正的、有进有退的管理体系,才能把“四唯”中的“唯”给清除掉。
清除“四唯”,需要进行深层次的薪酬体系、评价体系的改革,浅尝即止的表面化的尝试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红笔:蒋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