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充电的“充电宝”、无法阅读的“书本”、几乎不能喝水的“水杯”……这些出现在网购平台上的商品,其共同名称是“藏手机神器”。一些学生借助“神器”,躲过学校和家长的检查,将手机带入校园,以实现“用手机自由”。(8月9日《中国青年报》)
随着智能手机的功能日益强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对学校管理和学生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2021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学校告知学生和家长,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教育部门实行学校学生智能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管理制度,目的是“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小学生缺少自律性,身体心理都处在生长发育关键期,如果任由其使用手机,大概率会玩手机上瘾,不仅会导致视力受损,听力、记忆力等也会受到伤害,容易患上身体疾病和心理疾病。
应该说,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智能手机管理制度,善意清晰可见。不过中小学生心智发育不成熟,有些学生理解不了这份善意,或者虽然知道规定是为自己好但不愿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生和学校、家长斗智斗勇,借助“藏手机神器”将手机带入校园,抽空拿出手机打游戏、刷视频、看小说、聊天,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即使在课堂上也“身在曹营心在汉”。
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在该立规矩的年龄不能放任孩子的天性。给孩子立规矩,社会各方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管理规定,学校、家长加强检查,都是为了防止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但是防止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仅靠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还不够。商家见利忘义,向学生销售“藏手机神器”,很有可能让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的努力付诸东流。
学生购买“藏手机神器”把手机带入校园并想方设法玩手机,自己绝非胜利者,恰恰是受害者。商家销售“藏手机神器”,虽然得到了“黑心钱”,但是忘记了社会责任,这样的钱花起来无法做到心安理得。有的商家销售“藏手机神器”还会因为涉嫌违法违规受到严肃处理,得不偿失。
“藏手机神器”不是好东西,商家别卖,学生别买。
(红笔:谢庆富 编辑:宁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