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教育评论 > 正文

【红笔时评】学校多些包容和雅量,更彰显教育智慧

时间:2024-10-14 浏览量: 作者:高家千

极目新闻报道,不久前,广东省普宁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普宁学校校长在召开家长会时说“谁敢说学校的坏话,就要群起而攻之,内部问题内部解决,绝不允许别人说三道四”。普宁市教育局第一时间成立调查组,认定言辞不当情况属实,对该校长作出停职处理,并要求其向学生家长道歉。

言语很直白,事情不复杂,背后反映的事实,却不容忽视。此番言论折射了当下家校话语权不对等的现实。学校作为教育供给方,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掌握着相当的教育话语权。家长呢?更多担忧孩子会被戴“有色眼镜”或被“区别对待”,在与学校的对话中一般都会小心翼翼。家校话语权不对等,沟通自然不顺畅,信息也无法对称,双方存在明显的信任赤字。同时,按照“弱者在网络博弈中往往却强”的规律,诸多涉教网络事件中不难看出,只要事件一出,学校基本上就会被“有罪推定”,导致真相的梳理和责任的厘清难度加大。

家长和学校的信任,是教育和谐高效运行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校园安全防范的要求越来越严,不少中小学采取了封闭管理,家长无法直接或较全面地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的相关信息,并因关注而焦虑。学校出于保护学生安全、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考量,实行日常封闭管理,无可厚非。但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学校不能一封了之,而应找准封闭管理方式与开放办学理念的平衡点。站在家长角度换位思考,满足家长对孩子成长过程关注的现实之需。除了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交流形式之外,是否还有其他途径,比如建立校园开放日、家长接待日、校长信箱、家校交流互动网络平台等与家长平等对话的机制。笔者认为,以生为本、为教育平等对话的需求下,家长和学校的相向奔赴,才是现代学校治理应有的模样。

尊重包容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教育的本质就是文明的承继。一边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另一边却用行动掏空“尊重”的内容,让学生怎么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传不仅是教育法则,更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的生活方式与自觉追求。好榜样就是好教育!

我们常说,大学之大在于独立、开放、包容,作为大学教育的塔基——基础教育学校又何尝不应如此?一所好学校可以包容不同背景、多元化的人和事物。包容中成长,是教育的至高境界。包容是尊重,是付出,是守望,是陪伴。教育之爱有多种定义,但其中一定有包容。

维特根斯坦说“人是人心灵的最好画像”。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当以教育之爱引导学生,以包容之心培育学生,以尊重之风感染熏陶学生,以成人之举关心帮助学生,使学生在包容、充盈爱的环境中感受爱、触碰爱、学会爱,成为自己心灵的最美画像!

(作者:高家千   编辑:宁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