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瘦了,学校给我发钱了,泪目。”近日,有网友称自己收到武汉理工大学发来的短信提示,学校已为他校园卡充值400元并叮嘱“学习之余,一定要照顾好自己。”“无声”的校园卡补助,犹如冬日暖阳,温暖人心,也让我们看到高校教育体现的人文关怀和育人担当。
众所周知,大学是知识的殿堂,严谨的学术研究、专业的课程教学往往是其主旋律。然而,武汉理工大学的这一暖心举措,不仅打破了人们对高校只专注于教学科研的刻板认知,也展现出“三全育人”的温情一面。对于受到资助的学生而言,400 元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生活状况,但更重要的是学校简短却又充满温馨的叮嘱,让身在异乡求学的学子感受到犹如家人般的温暖与关怀,给予他们心灵上的慰藉与支持。这种关怀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雪中送炭,更是精神上的鼓舞激励,让他们坚信在追求学业的道路上并非孤立无援,而是学校始终在背后默默关注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据武汉理工大学资助管理中心一位老师介绍,发放的校园卡补助是根据体育学院提供的学生体测数据作为评估依据,如果学生被认定为有困难且满足连续两年低体重指标可以获得本次补助。诚然,大学生活是学生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面临学业的压力,还要逐渐独立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低体重指标”可能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其背后或许隐藏着学生因经济压力、学习负担、心理焦虑等诸多因素导致的生活不规律、饮食不健康等问题。武汉理工大学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细节,以实际行动介入,体现出对学生个体的尊重与关注。“无声”的校园卡补助可能会在学生心中种下感恩与信任的种子,让他们对学校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进而激发他们更加努力学习并积极参与校园各项活动,为学校的发展挺膺担当,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从更广泛的教育层面来看,武汉理工大学的做法也为其他高校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当下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中,各高校往往将重点放在科研成果、学科排名、招生就业等方面,而容易忽视学生个体的情感需求与生活困境。然而,真正卓越的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与学术成果的产出,更应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当学生在充满关爱的环境中成长,他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社会责任感,成为既有专业知识素养又有责任担当的新时代人才。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曾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学校的每一个政策、每一次行动,都应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改善教学设施、优化课程设置,还是关心学生的生活琐事,只要是关乎学生成长成才的事情,都应全力以赴。唯有如此,才能营造出良好的教育生态,让教育回归初心,真正实现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伟大使命。
一个充满温情的校园,一种有着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受益者将远不止学生,这种温暖与善意终究会辐射全社会,向所有人传递一种守望相助的精神。事实上,近年来有类似为学生精准发放就餐补助的大学并不少,如据报道,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都曾给学生发放“无声”的补助。之所以是“无声”的补助,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不必申请,学校变被动为主动,精准筛选确定受助学生,为之提供“无声的支持”。
我们也期待有更多的高校可以参与进来,共同探索更多关爱学生的方式方法,给学生提供更多“无声”却又实实在在的支持,让每一位学子都能在校园里感受到尊重、关怀与支持,在爱的滋养中茁壮成长,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红笔:陈超 编辑:宁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