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汉江师范学院成功举办了以“网络素养教育与叙事表达”为主题的论坛,并举行了“红笔”网络素养教育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叙事表达系统工作室发布了“红笔”专属叙事话语体系,为打造网络素养教育新高地赋能。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媒介化社会里,网络素养教育的集体焦虑日益凸显。在算法主导的“信息茧房”与思政教育“水土不服”的双重夹击中,“红笔”平台的破局之道颇具启示意义。它并未将网络素养窄化为“技术防沉迷”或“信息辨真伪”,而是以红色文化为根基,将网络空间转化为价值观培育的“精神原野”,让主流价值与青年脉搏同频共振。
红笔网自2014年创办以来,接地气的网评创作和及时精准的发声一以贯之。从时事热点到红色故事,从思政理论到青年成长,红笔网始终坚持“接地气、说人话、致良知”的创作理念,让红色基因在“短、平、快、暖”的文风中“活起来”。
破解“流量至上”的迷思、重塑青年群体的价值坐标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重大命题。汉江师范学院胡文江副教授以一支“红笔”为钥,打造云端特色思政平台,让红色文化穿透次元壁。这一举措,无疑是对传统思政教育的有力拓展。
更为可贵的是,红笔网不仅仅是网络评论平台,更是一个育人阵地。“汉师红笔”通过与“杭电叙事”并肩而行,用“四讲”之髓赋能育人实践。共同开发开设《网络评论写作素养》课,成功地将网评创作实践转化为课程思政育人。在红笔网的培育下,众多师生在网络评论领域发光发热,不仅提升了个人素养,也为社会贡献了正能量。这种育人模式,无疑是对网络素养教育的有益探索。
“红笔”探索的网络素养教育模式令人欣喜,其启示远超个案意义。在诸如DeepSeek类技术迭代加速的今天,唯有将价值观塑造贯穿教育全程,才能培养出“技术向善”的数字公民。汉江师范学院的实践证明,当思政教育敢于拥抱技术变革、尊重青年主体性、融入社会治理时,完全能够在“后真相时代”构筑起坚不可摧的价值防线。
红笔“破圈”的背后,也是高校在网络素养教育领域的创新突围,更是对“培养什么样的数字公民”这一时代命题的生动作答。从“红笔”破圈的轨迹望去,那些在网络评论中跃动的红色基因、在话题榜上攀升的正能量话题、在虚拟空间扎根的精神坐标,正汇聚成数字文明时代的中国叙事。
面向未来,还需有人持续构建网络素养教育系统化、生态化的育人体系,共同推动网络素养教育的普及与深化,为培养兼具数字素养与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贡献关键力量。“汉师红笔”和“杭电叙事”都责无旁贷。
(作者:梁世界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