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网络新世界》这一课时,我曾精心设计过一堂辩论赛——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当学生脱口说出"爸爸说上网有害,可是直播间的叔叔却说上网创造财富,一夜暴富不是梦"时,那双困惑的眼睛如芒刺在背。日前,汉江师范学院举办的“网络素养教育与叙事表达研究论坛”恰似及时雨,为我在AI时代的教学迷思指明了破局方向——用叙事重构课堂,以技术赋能成长。
故事的温度:让道德教育照进现实
程振伟老师提出的"四讲"原则,像一把打开新教学法的钥匙。我想起我们学校四年级组的《道德与法治》课老师在讲授信息万花筒这一单元时,尝试将"网络暴力"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叙事教学:用动画《小美的朋友圈》展现语言暴力如何摧毁友谊,邀请学生续写故事结局。当孩子们争相设计"暖心回复"、"善意提醒"、“真诚道歉”的情节时,冰冷的教条化作流淌的情感共鸣。这种叙事重构印证了邓海建老师"与平凡向不凡"的评论智慧——教育本就是一场用平凡故事启迪不凡思考的艺术。
技术的尺度:构建认知脚手架
秦飞巍博士关于"提示词三要素"(指令、上下文、期望)的拆解,为AI工具的教学化应用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我计划将DeepSeek深度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下次在讲授《网络新世界》一课时,可以尝试用"分阶提示词"生成阶梯式教学案例——先以"请模拟小学生网购游戏礼包时遇到的诈骗对话"为指令,叠加"对话要包含诱惑性话术和漏洞破绽"的上下文,最后设定"输出后自动生成防骗自查清单"的期望。通过这种结构化设计,AI不仅能产出鲜活的教学素材,更能将抽象的安全意识转化为可感知的思维工具,帮助学生增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未来课堂上,我将在三个维度深化实践:一是动态生成思辨场景,如输入"生成‘广告是否可信’的正反方观点,用儿童语言表述";二是具象化解构概念,例如针对"网络谣言"设计"谣言诞生记"角色扮演剧本;三是个性化追踪认知,通过"续写AI故事结局+分析选择动机"实现素养测评。这种以提示词为导航的教学创新,既呼应了程振伟老师"认知框架设计师"的转型方向,也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将动力转化为生产力"的教育本质。
教育的向度:守护人性的光芒
面对AI浪潮,三位专家的智慧碰撞让我明白:技术再强大,教育的底色始终是人与人的联结。程振伟老师提醒的“保持人性化特质”,邓海建老师强调的“与平凡向不凡”,秦飞巍博士演示的技术工具,恰似三股交织的丝线,指引我重新编织课堂的温度。例如,尝试让AI扮演“故事匣子”而非“说教者”。比如在“网络防沉迷”一课中,先用DeepSeek生成《被算法推荐的短视频》情景剧本,但当学生扮演“沉迷少年”时,我会按下暂停键:“如果是你,此刻最想对手机说什么?”当孩子们写下自己真实感受的童言稚语时,技术便成了唤醒同理心的引子。这种“AI搭台,学生唱戏”的设计,既运用了秦博士的提示词技巧(如输入“生成小学生与短视频APP的拟人对话”),又让邓海建所说的“平凡故事”真正触动心灵。
我还会将程老师的“四讲原则”融入人机协同:借DeepSeek设计“网络文明小剧场”思辨课堂,但讨论重点永远是“如果你是主人公,会怎么做”。技术像一支神奇的画笔,而握笔的手必须带着教师的温度——这或许就是专家们所说的“教育进化”:不是用屏幕替代眼神交流,而是让工具帮助我们更懂学生的闪光瞬间。
一上午的教育论坛令我收获颇丰,这场思想盛宴让我深刻领悟:网络素养教育不是刻板的规训,而应该是润物无声的叙事重构。未来,我将和其他《道德与法治》课老师继续探索"故事+技术"的融合之道,以叙事为舟,以AI为桨,让人工智能成为照亮学生数字素养的明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网络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道德罗盘,让网络素养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落地生根。正如论坛给我的启示——当叙事智慧与技术理性交织,教育便能绽放出最动人的人性之光。
(作者:杨智杰 十堰市东风22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