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汉江师范学院举办的“网络素养教育与叙事表达”主题论坛。不仅为我提供了同行交流的平台,也让我在聆听多位专家的精彩讲座后,对如何在AI时代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质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红笔网的启示:以“思政叙事”传递时代价值
红笔网自创立以来,坚持以“用笔尖传递思想,用故事浸润人心”,为小学思政课育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扎根基层的叙事传统。红笔网擅长从看似平凡的故事中挖掘思政价值,如“红笔网评”“红笔观察”文章就紧贴时事热点,进行即时点评。这启示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应该贴近学生生活。例如,我们在讲授“责任与担当”时,可引导学生探寻身边的社区志愿者故事,在班级内召开故事分享会,议一议,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中理解“责任”的内涵。
网络思政的先锋实践。红笔网通过多种形式吸引青少年关注社会热点、民生关切,充分运用文字、视频的力量,使思政教育潜移默化,深入人心。我计划在课堂中借鉴这一思路,例如,利用网络“法治微课堂”资源,将“未成年人保护法”转化为情景动画,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AI时代教师权威的“破”与“立”:当好价值引领者
专家在论坛中阐述的“AI时代教师权威的叙事表达”这一主题,让我深刻认识到:技术革新的大环境下,教师的角色需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向“价值导航者”。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多元,教师的传统权威面临挑战。《道德与法治》课堂若仅停留在“灌输式说教”很难打动学生。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权威,而是引导学生发现价值的“叙事者”。
作为新时代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利用新技术、新媒介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以通过更加生动的叙事表达,将抽象的法律知识和道德观念转化为贴近生活、易于理解的小故事,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Deepseek的应用与前瞻》议题让我看到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巨大潜力。虽然Deepseek主要关注的是学术资源的检索与分析,但也让我从中得到启示,可以用以优化教学资源库,实现个性化教学。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多地融入AI技术,尝试将法治观念、道德准则融入生活化的叙事中。例如,在讲解“诚信”主题时,就可引入《哪吒》中主人公的行为,通过角色扮演、故事续编等形式,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思考“为什么诚信重要”。
比如,在六年级下册“法制”专册的教学中,就可以集合AI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法庭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法庭场景,引导其发自内心地树牢法律意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反馈数据,我就可以更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难点,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跨媒介叙事:让思政课堂“活”起来
“《哪吒2》的叙事表达”与“新闻评论的魅力”两场讲座,为创新教学形式提供了新思路。影片《哪吒2》爆火启发我,要关注学生的文化兴趣和审美倾向。哪吒作为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代表人物,所蕴含的勇敢、正义、亲情等价值观,正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类似文化元素和故事,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美德和契约精神的熏陶。
做好影视资源的思政教育转化。一线思政课教师可以尝试从大家熟知的影视作品中提炼思政主题,让课堂活起来。比如,可截取《哪吒》中主角与命运抗争的细节,组织学生讨论“个人选择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并在班级范围内进行一场主题辩论,老师则要从中做好点评和引导。
强化新闻评论的思维训练。评论员们多次运用“从现象到本质”的剖析方法,对时政团点进行“接地气”“讲明白”“激发人”的评论,就很值得借鉴。例如,一线思政课教师可以从课程内容出发,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开展课堂讨论,用“现象—原因—建议”的逻辑框架表达观点,提升大家的思辨能力。
后勤岗位:挖掘校园“隐形思政教育资源”
王术海老师“后勤岗是学校打造人设的富矿”这一观点让我深受触动,更是提醒了大家,引导学生对基层劳动者的持续关注,可以为思政课育人提供鲜活而丰富的素材。比如,学校的保安、保洁、食堂阿姨都可以纳入思政课堂的资源库、案例库。可见,学校的文化氛围和品牌形象,不仅仅体现在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上,更体现包括后勤服务在内的每个细节中。
比如,进行“劳动教育”时,思政课教师可以联合学校后勤部门开展“岗位体验日”活动,让学生跟随保洁阿姨清扫校园、协助午托阿姨备餐,录制体验视频并撰写观察日记,践行“平凡中见不凡”的叙事理念。同时,还可以邀请保安大叔结合亲历事件讲述“校园安全守护记”,构建“全员育人”机制,这就让教材中的“尊重劳动”转化为可感可知可亲的课堂情境。
教育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而叙事是对话的桥梁。作为小学思政课教师,我将活学活用红笔网“守正创新、深耕细作”的做法,用有温度的叙事唤醒学生心中的真善美,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让道德与法治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作者:殷煦 十堰市张湾区阳光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