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伊始,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体育局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即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八条”正式发布,旨在加快补齐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短板,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八条”具有鲜明的示范性,不仅对全国中小学体育教育全面改革提供了思路,也为体育师范生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这一措施的核心在于通过科学、系统的体育课程设计,提升中小学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和团队精神。在体育师范生的培养中,师范院校有必要吃透“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终身体育”的体育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准体育教师能够适应未来的岗位需求。
师范院校要教会体育师范生“大健康”教育理念。未来的体育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能训练,还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能够从身心健康的角度全面指导学生。体育师范生在校期间,除了传统的运动技能训练外,还应加强心理学、营养学、卫生学等相关学科的学习,培养综合性的教育能力。
师范院校要探索“体育+科技”的体育师范生教学模式。未来的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传统的教学技能,还要掌握现代科技工具的应用能力。体育师范生应学习如何利用体测数据、人工智能辅助系统等工具,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锻炼方案,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升体质,需要在校期间就反复操练。
师范院校要培养体育师范生的组织动员能力。“体育八条”中提出的“班级赛”和“全员参与的体育节”等举措,要求体育教师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体育师范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与校内外体育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积累实践经验。同时,还需学习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竞争精神。
师范院校要培养体育师范生“体教融合”的跨界思维。未来的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学能力,还要具备与体育部门、社会资源合作的能力。体育师范生在校期间应学习如何与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等专业人士合作,整合社会资源,丰富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这种跨界思维将有助于提升体育教育的整体水平。
师范院校应培养体育师范生“终身学习”的职业素养。未来的体育教师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体育师范生在校期间,应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关注体育教育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在反思和改进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面向未来,师范院校应加快改革传统体育师范生培养模式,不仅要培养师范生扎实的运动技能和掌握教学方法,还要帮助他们形成跨学科学习能力、科技应用能力、组织能力、跨界思维和终身学习的职业素养,切实让“体育八条”落到实处,遍地开花。
(红笔:张鸿 编辑:陈超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