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教育评论 > 正文

【红笔网评】人工智能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磨刀石

时间:2025-02-24 浏览量: 作者:程振伟

刚刚过去的寒假,“赶作业”大片再度上演,但是画风比往年多了些“科幻”——不少中小学生请来了DeepSeek等人工智能帮忙,一时间,“DeepSeek成赶作业神器”“第一批用DeepSeek赶寒假作业的孩子出现了”等话题引发热议。

作为一款“国民AI”,DeepSeek对各行业的影响乃至冲击,可谓无处不在。中小学生“赶作业”,找来DeepSeek来帮忙,我们当然不赞成不加消化吸收的“抄作业”,但也要看到背后学生们对新事物的敏感和新鲜创造的拥抱。作业作为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DeepSeek的“鲢鱼效应”已然在作业环节显现,在看到显性的“弊”之外,不妨以开放心态,畅想一下隐性的利好。

人工智能有助于作业的优化,这一趋势正在被发现并接受。就拿寒暑假作业而言,书面部分是否都合理?恐怕未必,DeepSeek的深度思维能力很强,它可以识别哪些作业“形不似其实神似”,那么就可以剔除“过度的作业”或者不必要的作业,让同学们精做深思,多做探究性实践,或者放空自己感受大自然,做自己年龄更适合的成长性事务。学业减负一个重要方面,是减少学生们身上“重复性机械性的作业”。像DeepSeek这样的大模型应用,低效、雷同的作业,是逃不过它们的火眼金睛的。再就是DeepSeek在解题时,深度思考详细而敏锐,善于思考的学生从中得到的收获,甚至比从纯粹解题中获得的更多。

不能因为有学生在DeepSeek等人工智能上“抄作业”,而否定人工智能本身对教育很多我们尚未发现的利好。现在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知识打基础固然重要,但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很多知识性能力可以由“器物”层面的东西辅助解决,人最可贵的是从繁琐性、机械性学习中解放出来,用多出来的时间精力培养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社会实践能力。更何况人工智能方面的教育,就是要趁早。何谓一代更比一代强?现在的大中小学生尽早接触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并培养兴趣和潜力,就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生动体现。“网络原住民”的内涵,在人工智能时代已然不是“早早形成网感”,而是“智能感也能从娃娃抓起”。去年12月,教育部印发通知,强调中小学要加强人工智能(AI)教育,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并鼓励将AI教育纳入课后服务项目。青少年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已经关系到下一代在未来的国际竞争力。

相反,要看到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的可观而尚未释放的潜力。要看到人工智能对学生创新能力的“磨刀石效应”。缺乏自律的学生,用它来“抄作业”。而部分对自己要求极高的学生,很有可能会用DeepSeek和自己做“高维度对话”,进而形成高能级创新能力。同时也要看到,DeepSeek等在回答并解决问题时,基本是程式化的,高度自律的学生会在最快时间内得悉人工智能程式化思维的同时,有意识地形成“反AI思维”,这就是所谓的“守正求新乃至出奇”,创新能力往往就是这样形成的。人工智能时代,学科学习很可能会形成以“学科深度×AI素养×创新意识”为内涵的新维度能力培养的格局。

人工智能,帮学生做作业,将来会成为趋势,但其中的利好,首先是“解放学生机械性重复性的低效训练”,更多是“为培养创新能力腾开了时间精力”。家长学生老师们要形成关于人工智能的正确认知,多取其利而弃其弊,特别是学生们要树立自律自立自强意识,不能把脑子全给了人工智能成其奴隶。也希望DeepSeek等人工智能应用,更好地发挥创新能力培养的磨刀石效应、加速器效应。各界应当合力构建起人机协同的认知生态系统,使AI冲击成为教育进化、人才资源升级的催化剂。

(作者:程振伟  编辑: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