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月7日开始,清华大学每天下午5点钟准时响起提醒学生锻炼的广播声,该校带头在17:05-18:40之间不排课,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上海交通大学创新“体育超市”模式,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攀岩、飞盘、尊巴等20余种项目,用累计运动时长替代统一测试;云南全省92所高校将从今年毕业季开始推行“大学生体质健康优良证书”制度,只要每年体质健康测试在80分以上,毕业时就能获得一本“身体倍儿棒”证书。这些做法体现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理念,也为扎根鄂西北的汉江师范学院体育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即立足地域特色与学生需求,以创新之笔书写体育教育改革的“汉师答卷”。
以时间留白破“学业挤压”之困。当前,师范生既要应对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实习等硬性任务,又需参与教学技能竞赛、创业项目等课外活动,学业压力与锻炼时间的矛盾尤为突出。清华大学“第五大节不排课”的制度设计,为我们提供了破题范本。学校可借鉴“弹性课表”模式,在周一至周五下午设置“阳光体育时段”,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参与集体锻炼或自由运动;同时,将每周四下午设定为“无课日”,集中开展户外运动、体育社团活动,让运动成为校园生活的“第四课堂”。这种“时间留白”不仅是对学生身体的呵护,更是对其终身发展能力的投资。
以朋辈引领破“技能短板”之弊。清华选拔“体育助教”为低年级学生提供锻炼辅导,印证了朋辈教育的力量。我校可依托专业优势,组建“学长运动导师团”:选拔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担任“课程教练”,开设篮球、排球、羽毛球等基础技能培训班;邀请优秀校友担任“项目顾问”,开展爬山、定向越野等特色运动指导;鼓励退伍复学学生组建“军事体育队”,将军体拳、障碍跑等融入日常训练。通过“专业引领+朋辈互助”的双轨机制,让体育技能从“教师灌输”转向“学生共创”,让运动场成为学生“教学相长”的实践课堂。
以兴趣驱动破“被动应试”之窠。上海交大“体育超市”模式的启示在于:高校应提供丰富多样的体育课程资源,从要求学生“被动学”转变为学生“主动学”。我校可结合鄂西北地域特色,开发“山水体育课程包”:在丹江口校区开设“环库骑行”“南水北调徒步”等项目,在本校区增设“太极养生”“道家导引术”等选修课,让体育课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同时,引入“运动银行”激励机制,学生每完成一次课程项目可积累“健康积分”,将运动成果转化为成长资本。
以荣誉激励破“动力匮乏”之症。云南“体质健康优良证书”制度的实践表明,正向激励能显著提升运动参与意愿。我校可构建“三级荣誉体系”:设立“汉师运动达人”年度评选,表彰在体育竞赛、运动普及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推行“班级健康指数”考核,将体测达标率纳入优秀班集体评选;创设“学生健康勋章”,与教师资格证申领、教育实习推荐挂钩。通过“个体-集体-职业”三重激励,让体育锻炼从“外在要求”内化为“职业自觉”,为未来教师奠定“站稳讲台”的体魄根基。
以数字赋能破“资源瓶颈”之限。面对场地有限、师资不足的现实,我们可探索“智慧体育”新路径:搭建“运动处方”AI平台,学生输入身体数据即可获取个性化锻炼方案;开发“校园运动地图”小程序,实时显示场地使用情况、课程预约信息;引入智能穿戴设备,实时监测运动强度、心率变化,生成健康报告,让数据驱动学生自发开展体育锻炼。同时,学校可对接社会资源,将健身房、游泳馆、奥体中心等场馆利用起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让学生拥有更丰富的运动场景。
以文化浸润破“认知偏差”之障。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一度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然而现在的学生在学业、就业等多重压力下,弱化了对体育的认知。我们可开展“运动思政”教育,将女排精神、登山精神融入思政课堂;举办“体育文化节”,设置“学生运动风采展”“体育教育创新论坛”等板块;组建“体育精神宣讲团”,让奥运冠军、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讲述运动与成长的故事。通过“课程-活动-宣传”三位一体的文化浸润,让“健康第一”理念从政策文本走向师生心灵。
从清华园的广播声到汉江畔的奔跑身影,高校体育改革的浪潮正奔涌向前。汉师当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敢为人先”的创造力,在时间保障、课程创新、数字赋能、文化浸润等领域持续发力。当运动成为校园风尚,当健康成为学生的职业底色,我们培养的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园丁,更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育人楷模。这正是教育强国建设赋予汉师的使命与荣光。
(作者:张鸿 汉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分党委副书记 编辑:陈超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