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2025年第2号预警,明确指出非法“校园贷”卷土重来,严重威胁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这一消息,犹如一记警钟,再次警示人们:非法“校园贷”的阴霾,绝不能再度笼罩纯净的校园。(6月5日新华社)
非法“校园贷”,打着“低门槛、高额度、快办理”的幌子,实则是吞噬学生未来的“恶魔”。部分不法网贷平台利用学生涉世未深、消费观念不成熟的特点,以看似诱人的条件诱导学生借贷。一些学子往往因一时的消费冲动或资金需求陷入其中,却不知等待他们的是债务的“无底洞”。由于自身并无稳定收入来源,学生们很快便在高额利息和不断滚动的债务面前陷入困境,无力偿还。更有甚者,因无法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遭受非法催收,个人信息被泄露、人身安全受威胁,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折磨,严重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个别极端案例甚至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面对非法“校园贷”的“毒牙”,广大学生首先要筑牢思想防线。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刻不容缓,秉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摒弃盲目攀比、贪图物质享受的不良风气,学会量入为出,合理规划每一笔开销,坚决避免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以及从众消费。要深知,消费应基于自身实际需求和经济能力,而不是被虚荣心和欲望牵着鼻子走。
同时,学子们务必了解国家完善的高校资助体系,当面临经济困难时,应积极向学校资助管理部门寻求帮助,通过正规的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等途径解决问题。若确实需要申请其他商业性助学贷款,也一定要与父母充分沟通,谨慎评估自身还款能力后,选择正规银行业金融机构,并认真研读合同条款,明确每一项贷款信息,确保自身权益得到合法保障。
倘若不慎陷入非法“校园贷”的泥沼,学子们切不可惊慌失措或独自承受。应立即向家长和老师如实说明情况,同时,务必留存好借款合同、转账记录、催收信息等一切相关证据,这些都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有力武器。并迅速报警,借助法律的威严,让不法分子受到应有的惩处,及时止损,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
当然,抵制非法“校园贷”,绝非学生一方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学校、监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协同发力。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主体作用,持续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和法制教育,通过举办讲座、主题班会、案例分析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对非法“校园贷”的识别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其危害本质。同时,加强对学生日常消费行为的关注和引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不良消费倾向。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织密监管网络,对非法“校园贷”始终保持高压打击态势。对于违规从事“校园贷”业务的平台和机构,要依法予以严惩,绝不姑息迁就,提高其违法成本,形成强大的威慑力。此外,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营造健康的消费环境和舆论氛围,共同守护校园的安宁。
过往经验表明,非法“校园贷”的危害不容小觑,绝不能让其再次侵蚀校园这片净土。各方要协同配合,以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举措,将非法“校园贷”彻底挡在校园之外,为学生们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让青春在纯净的校园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作者:关育兵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