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将至,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率先“乐考”。查字典、看拼音得门票、游船登塔……北京小学创设生活化的游园场景,让孩子们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真问题。该校一年级的近200名小学生今天参加了“小花蕾游北海”期末形成性评价活动。孩子们看着老师们制作的写有拼音的门票,借助拼音写下正确的汉字,得到门票后,进入下一项闯关任务……北京小学副校长李铜介绍:“我们改革了期末考试的形式,在情景中设置各种问题,让孩子们面对真实生活问题加以解决。比如,门票上的字不认识,要读拼音;面对外国朋友要勇敢用英语进行交流;登船处买门票要会识别人民币,并且在付费和找零的过程中自觉运用加减法……这些都是在培养孩子们的核心素养。”(2025年6月24日光明网)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不从学生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出发,却一味依赖于一些现有的学科教材,教师教来教去始终都无法教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乐考”是近年来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低中年级广泛推行的一种新型评价方式,它是对传统纸笔考试形式的创新与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性评价、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考察。考试不可避免,什么样的考试才是适合学生的考试?能够发现和发展学生潜能,引导学生做更好的自己,这是适合学生的考试。面对潜能无限的学生,纸笔考试的终结性评价,简简单单的一个对与错,硬是将学生在同一内容上分成了三六九等,学生岂能答应?生活化的游园场景,沉浸式体验考察,充分给予学生犯错反思反省机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并将所学运用于实践,形式多样情境丰富的“闯关”游戏,学生兴趣盎然,内驱学生想方设法“过关”,“乐考”中“乐学”,“乐学”中“乐考”,不知不觉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何乐而不为?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充满着好奇与想象,儿童的视角和思维特别难能可贵,引导他们在沉浸式体验中学习,生活化情景是必然选择,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情境,真正实现学习主体个性化能力提升体系的重建与重组,有利于发现与发展儿童的潜能,充分享受“闯关”体验的过程,没有纸质作业的压力,却能够充分张扬好动的天性,勇敢地去探索,“乐学”配合“乐考”,快乐一直在路上,积极体验中涵养一种向上向善的品格品质,“乐考”育人细无声。
为给小学生全面减负,教育部推行“双减”政策,明确指出小学一、二年级取消书面家庭作业,同时控制其余年级的作业数量。北京小学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率先“乐考”,游戏化、活动化、生活化的形成性评价活动则能让每个孩子体验学业成功的过程,这种考试的延伸,其实就是儿童实际生活相关技能的应用,儿童无需刻意去准备,只需要在儿童日常生活中加强相关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去尝试。过程体验远比结果重要,这打破了常规的分数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增强反思反省能力,充分享受“闯关”所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以积极的情绪情感培养赋能学生全面发展,这是当今时代发展学生的一种挑战。当前而言,处于考试压力的前沿,小学生学习压力相当巨大,很多学生享受不了学习的快乐,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积极情感的培育,面黄肌瘦的孩子,情绪失控的学生,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年纪轻轻却是老态龙钟。“乐考”不唯分数,重在体验,以“乐考”推动教育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获得知识,提升能力,构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适合学生的教育,也是学生所愿意接受的教育,在双向奔赴中达成个性化核心素养的提升,润物细无声。
“乐考”要做好衔接文章。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率先“乐考”,接下来需要探索更高年级学生的“考试”,如何才能寓“乐考”于纸质考试之中,情境化生活教学势在必行。探索过程中可在小学三四年级引入“乐考”与纸质考试相结合环节,一方面传承“乐考”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过渡到纸质考试中去,传承有序,衔接有序,学生潜能发展引导有序,这样更有利于小学生做更好的自己。事实上,现在的大学生也在探索相关“乐考”模式,许多“乐考”的课程也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学分,“乐考”探索无止境,这不该只是停留在小学一二年级阶段,更应该贯彻和延伸到个体各阶段的学习中,“乐考”育人需要成为加速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与目标,让“乐考”成就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广义的“乐考”值得探索。
(作者:周芳元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