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教育评论 > 正文

【红笔网评】从高一女生帮父亲装空调中重新审视吃苦教育

时间:2025-07-08 浏览量: 作者:关育兵

湖北襄阳一位15岁高一女生暑期帮父亲搬运3匹空调上5楼的视频,在抖音平台引发2.3万条评论。当女孩满脸通红地擦去额头汗珠,那句“我妈没我高也没我有劲儿,她能干,那我肯定更能干”的话语,不仅让父母热泪盈眶,更戳中了无数网友的内心。这个看似普通的劳动场景,为何能引发全民共鸣?在“双减”政策落地后的教育语境下,这一事件恰为我们重新审视吃苦教育提供了生动样本。(7月7日极目新闻)

事件走红的深层逻辑,藏在当代教育的集体焦虑中。当城市孩子的暑假被夏令营、艺术班填满,当“寒门贵子”的叙事逐渐被“精致养育”取代,这位女生在狭窄楼梯间弓身负重的身影,构成了强烈的价值反差。网友们追捧的不仅是女孩的孝顺,更是在感叹久违的劳动精神——在35℃高温中,她拒绝父亲“别干了”的劝阻,坚持完成母亲平日承担的工作,这种对劳动价值的直观体认,恰恰是许多温室里的孩子缺失的成长课。曹女士那句“孩子一下子长大了”的感慨,道破了吃苦教育的本质:不是刻意制造苦难,而是让孩子在真实劳动中完成对生活的认知跃迁。

为人父母者期盼子女“成龙成凤”本无可厚非,但“避免吃苦”的教育惯性正在悄然偏离成长规律。袁先生最初“以为她试一下就受不了”的想法,何尝不是多数家长的心态写照?我们总在物质上给予孩子最好的,却在精神上筑起隔绝风雨的堡垒。然而生活的真相是,社会既需要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攻关,也需要空调安装工在烈日下奔波。当女孩说出“原来爸爸妈妈平时干活那么辛苦”时,她不仅理解了父母的职业尊严,更触摸到了生活的本真重量。这种认知,正是吃苦教育给予的精神财富——让孩子懂得,所有正当劳动都值得尊重,所有生活馈赠都需付出代价。

孩子缺乏吃苦能力,根源往往在于家长构建的“无菌成长环境”。曹女士平日鼓励女儿做简单家务的教育方式,与许多家庭“学习至上,其余免谈”的理念形成对比。有调查显示,我国城市中小学生平均每日劳动时间不足20分钟,近半数家长代劳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务。当劳动被异化为“惩罚手段”,当吃苦被等同于“教育失败”,孩子们自然难以理解“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深意。女孩连续两天主动跟随父亲出工的选择,实则是对这种教育偏差的温柔矫正:她在汗水中体会到的,不仅是肌肉的酸胀,更是责任的分量。

培养吃苦意识,需要家长打破“保护性剥夺”的教育误区。袁先生夫妇“舍不得让她干太重的活”的心疼,与“让孩子了解工作辛苦”的理性形成平衡,这种分寸感值得借鉴。真正的吃苦教育,不是刻意让孩子忍饥挨饿,而是创造适度的劳动场景:让学生参与校园值日,体会集体责任;鼓励青少年参加志愿服务,理解社会多元;支持孩子体验父母职业,建立代际共情。就像女孩在劳动后与父母“感情更近了”,吃苦带来的不仅是能力提升,更是情感联结的深化。

这个夏天,15岁女生搬运空调的身影,成为映照教育初心的一面镜子。当我们为孩子规划成长路径时,不妨记得:温室里长不出参天树,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让孩子在适度的吃苦中学会担当,在真实的劳动中理解生活,他们才能真正长成既能抵御风雨,又懂体谅他人的栋梁之材。这或许就是教育最朴素的真理——所谓成长,不过是让孩子亲手触摸过生活的硬度后,依然热爱这个世界。

(作者:关育兵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