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就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从踏上井冈山这片红色热土的那一刻起,我们仿佛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特别是近几天当山雨淅沥时,我常常会想:几十年前,革命先辈们在同样的雨声中在思考着什么?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奋斗?从黄洋界的炮声到八角楼的灯光,从挑粮小道的足迹到神山村的巨变,我深刻感受到:井冈山精神不仅是历史的丰碑,更是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源头活水。

五天的培训内容丰富而有力量,它不仅是一次精神洗礼,对于我们这些辅导员来说更是一场思政教育方法的“及时雨”。我不是思政专业出身,所以之前在给学生做思想工作时总有点“卡壳”:要么是拿着文件念,学生低头玩手机;要么是组织主题班会,大家轮流说套话,最后啥效果也没有。但这次培训让我有一点开了窍——原来思政教育还有这么鲜活的一面!不管是第一天晚上大家的放声拉歌,还是红色家书的情景演绎,明明都是很简单的形式,却能让人心里热乎乎的。这五天我自己不断地在琢磨:未来给学生做工作,是不是也能换种思路?
第一,创新设计沉浸式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参与、深共鸣,也就是多设计一些能让学生真正“扎进去”的活动。这次培训里,我印象最深的是情景演绎时,老师们带大家一起品读烈士家书,读着读着自己先哭了,坐到下面的我们也跟着抹眼泪。这说明之前开展的一些活动,不是学生对红色历史没感觉,而是我们没找到让他们“走心”的路子。学校附近有郧阳革命烈士陵园、房县红军烈士纪念塔,以后可以组织学生搞“重走红军路”徒步,路上通过让他们扮演当年的游击队员,模拟送情报、过封锁线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演、自己看,比单纯开座谈会效果可能要好一些。
第二,精心规划红色研学路线,让学生亲身行、实地感,善用身边的“红色打卡地”。刚到井冈山烈士陵园时,初入场馆,不用别人讲大道理,心里自然就肃然起敬。这让我想起咱们学校附近的南化塘革命纪念馆,之前带学生去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好多人都是拍个照发朋友圈,根本没走心。通过这次的培训,我发现其实可以提前让学生查资料,比如当年有多少本地青年参加红军,让他们当“讲解员”;还能在纪念馆里搞“沉浸式问答”,让学生在互动中真真切切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而不是书本上的文字。
第三,科学设计主题教育内容,让学生连贯学、系统学,也就是要把零散的活动串成“一条线”。这次培训围绕“井冈山精神”,通过现场教学,后代访谈、理论讲解等形式,环环相扣,让人记得牢。我们以前给学生做思政,往往是每月一个主题,各搞各的,学生记不住多少。之后的主题党日、主题团日活动可以围绕一条主线以一学期或者一学年为单位形成完整教育链条,这样才能让红色基因真正扎根学生心中。
同时,在井冈山烽火岁月中无数女性革命者也绽放出了耀眼光芒,如伍若兰、曾志、赵一曼、王泉媛等革命前辈,她们用生命和热血诠释了"妇女能顶半边天"。我们辅导员队伍中女生占大多数,我想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女性,我们也可以像她们一样,在各自的"战场"上展现出巾帼担当。
最后,期待我们每一位奋战在思政一线的工作者,始终心怀育人使命,用心用情、同心同向,携手推动学校思政工作更加贴近学生心灵、更富时代气息,真正实现接地气、有温度、入人心!
(作者:张盼 系汉江师范学院经管学院政治辅导员 初审:毛晶玥 二审:乐言 终审: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