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阜阳三中毕业生张宇豪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悉。这位刚结束高考的少年,没有像同龄人那样开启“躺平式”假期,而是选择骑上电动车成为外卖骑手。就在一次次穿梭于城市街巷的配送途中,他收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的录取通知。面对镜头,这个皮肤被晒得黝黑的年轻人说得实在:“连送外卖的苦都吃不了,何谈为空军发展和祖国边疆平安贡献力量?”(7月19日澎湃新闻)
这句朴素的话,恰似给刚走出高考考场的学子们上了生动一课。当最后一门考试的铃声响起,不少考生高呼“解放了”。在他们看来,熬过十二年寒窗,终于可以告别挑灯夜读的苦,拥抱“再也不用学习”的轻松。但张宇豪用行动证明:高考是一段学业的句点,却从不是吃苦精神的终点。
高考生对“吃苦”的记忆,或许还停留在堆积如山的试卷和倒计时上的数字。那些为了提升一分而反复刷题的深夜,那些模考失利后偷偷抹掉的眼泪,都是青春里滚烫的奋斗印记。可有人总以为,跨过高考这座桥,就能抵达再也不用吃苦”的乌托邦。殊不知,人生的考题从不在考场止步——大学专业的深耕需要坐冷板凳的耐力,初入社会需要适应的勇气,职业道路的进阶需要啃硬骨头的韧劲。
就像张宇豪在送餐时体会到的:盛夏正午的热浪、暴雨里模糊的视线、客户催促的电话,这些看似琐碎的考验,实则是在锤炼他的抗压能力。这种把日常辛苦转化为成长养分的智慧,正是当代青年最该葆有的品质。反观现实中,有些学生高考后彻底放纵,整个假期在游戏和睡梦中度过,开学后难以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有些毕业生嫌弃基层岗位“没面子”“太辛苦”,频繁跳槽却始终找不到方向。他们缺的不是能力,而是“能吃眼前苦”的清醒。
真正的吃苦从不是被动忍受,而是主动选择。张宇豪送外卖时,会默默记下最优配送路线,会提前规划取餐顺序,把每份订单都当成“任务演练”。这种在吃苦中思考、在实践中成长的态度,值得所有高考生借鉴。高考后的假期,有人学驾照练技能,有人打零工体验生活,有人做志愿服务社会——这些看似平凡的选择,都是在为未来积蓄力量。
青春的光芒,从来不在温室里绽放。张宇豪即将走进航校,他知道未来要面对的,是比送餐更严苛的体能训练、更复杂的飞行理论。但正是这段风吹日晒的经历,让他有了“兵来将挡”的底气。对所有高考生而言,高考不是终点站,而是换乘站。愿我们都能像张宇豪那样明白:能吃当下的“外卖苦”,才能扛得起未来的“人生责”;把主动吃苦当作成长的养分,方能在人生旷野上走得更远。
(作者:关育兵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